夜晚亮如晝 20 年後恐看不到星空

 |2023.05.29
2497觀看次
字級
光汙染急速增長,預估20年後,人類恐怕沒辦法憑著肉眼,看到璀璨的星空。圖為星空示意。圖/南投縣政府提供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人工照明遍布全球,漫天星空恐成絕響!世界各地的地球科學家長期研究指出,光汙染問題愈來愈嚴重,天空的亮度日復一日的不斷增加,導致觀星變得更加困難,預估20年後、甚至更遠的未來,人類將無法僅憑肉眼看到璀璨的星河;此外,研究也發現,人造光源除了影響夜空,也會導致人類身體激素產生機制失衡。

《衛報》報導,2016年的研究報告曾指出,因為人工照明數量不斷增加,全球已經有超過3分之1的人口無法完整看見銀河,包含德國地球科學研究中心的基帕博士等地球科學家,在長達10年的觀測評估後發現,受到各式各樣人造光的影響,夜空每年都會增加約7~10%的亮度,這近8年的時間,地球正在以「行星等級」的速度,面臨即將失去星空的危機。

基帕表示,目前新生兒還能看到250個星星閃耀於夜空,但他們18歲後,大概只看得到100顆恆星;他強調,未來星空流轉的景象,恐怕只會出現在歷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但其實只要現行照明,進行少量的改善措施,就能大幅減緩光汙染,例如確保戶外燈向下照明、制定亮度限制等,並以紅色與橙色等暖色燈為主。

值得一提的是,該研究數據尚未列入人造衛星的「LED藍光」,意即光害對地球的危害,恐怕比已知情況更嚴峻。

《國家地理》報導,人造光除了影響夜空,也會打亂大眾的晝夜節奏,尤其對睡眠相關的褪黑激素造成影響,導致睡眠不足、疲勞或焦慮等,也有研究指出,光汙染會影響動物的遷徙、習性與棲息地,造成生態失衡。

天文專家里斯表示,漆黑夜空才是自然本該有的狀態,但人為破壞,使得下一代恐怕喪失觀星的權益,他更建立名為「黑暗天空」的組織,建議對人工照明的密度與方向,進行嚴格規範。

倫敦大學學院眼科教授佛斯貝里指出,真正的問題是,「民眾未能將光汙染視為威脅」,目前大多數LED燈都是使用藍光,在缺乏紅光與紅外線的狀況,影響到褪黑激素的產生機制,該物質與血糖分解息息相關,恐與肥胖脫不了關係。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