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班‧貝爾格生於一八八五年奧地利的首都維也納。他的父親是成功的商人,生於富裕家庭而自幼喜愛音樂與文學的貝爾格有機會接觸他所崇拜的藝術。可惜當父親過世之後,家庭陷入困境,中學畢業的貝爾格只好遵從母親的意願,成為一名地方官員。
同一年,貝爾格拜師名作曲家勳伯格,向他學習音樂創作中不可或缺的對位法、和聲及樂理。此後,兩人之間互相切磋的良師益友關係,深刻地影響貝爾格,令他終生受益。
一九○六年,貝爾格辭去了地方官員的職位,正式成為全職作曲家,專事音樂創作。
他在創作中探討無調性及十二音技法的可塑性,其中一部代表性的作品是《小提琴協奏曲》。
一九○七年勳伯格的學生音樂會上,貝爾格第一次公開發表自己的作品。他一直不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而且作品大部分精簡短小,勳伯格曾經對此有所批評,認為他「經常在還未達到充分擴展自己創作才能之前結束了作品。」
因此,勳伯格建議他轉作歌劇,唯受哮喘病的阻擾,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導致貝爾格的創作計畫一再被拖延。直到戰爭結束後,才又再次開始積極創作。
貝爾格於一九一一年離開了恩師勳伯格,移居到德國柏林,開始獨立創作活動。這一時期他主要創作無調性作品。一九一三年以詩人彼得.艾登博格的明信片詩詞創作音樂,完成了五首歌曲。這部作品首演時因其前衛的創意,引起觀眾群很大的騷動,而被迫暫停。直到一九五二年才第一次真正完成整部作品的演出。
一九二五年,貝爾格的歌劇《沃采克》在柏林首演,贏得了熱烈喝彩,作曲家也因為這部作品而獲得世界級的認同。之後他開始構思另一部歌劇《露露》。
一九三五年的耶誕節前夕,貝爾格不幸因昆蟲咬傷併發敗血症而與世長辭,突如其來的病變結束了他創作而奉獻的一生,也讓《露露》遭受半途中斷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