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詩人之筆貴如此

王燕 |2008.05.20
1334觀看次
字級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多少王侯將相、豪門權貴都隨著時光的流逝,煙消雲滅了,而一些普通的平民百姓,卻在詩人的筆下流傳千古,留下了一席之地。

「唐時汪倫者,涇川豪士也,聞李白將至,修書迎之。詭云:『先生好遊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白欣然而至。汪倫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並無桃花;萬家者,店主人姓萬,並無萬家酒店。』李白聽後大笑。款留數日,贈名馬八匹,官錦十端,汪親送之。李感其意誠,作詩贈之。」(袁枚《隨園詩話》)

李白秋遊桃花潭,當地人汪倫釀酒款待他。臨別時,又前來餞行,李白作詩〈贈汪倫〉留別:「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表達了對汪倫的深情厚誼。

〈贈汪倫〉使「汪倫」的名字流傳後世,「桃花潭」也因此成為著名遊覽勝地。

晁衡,原名阿倍仲麻呂,日本人。隨日本遣唐使來中國留學,後留在唐朝。傳說因以唐朝使者身分回國,途中遇大風,不幸溺死。李白聽後,作〈哭晁卿衡〉詩:「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沈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抒發了失去好友的悲痛,和兩人超越國籍的感情,晁衡之名也因之為後人所知。

安徽銅陵縣南有座五松山,李白曾在山下一荀姓老媽媽家中借宿,老人特意做「雕胡飯」誠摯款待。老人的善良熱情使李白很過意不去,又無法報答,就再三推辭致謝,〈宿五松山下荀媼家〉詩云:「我宿五松下,寂寥無所歡。田家秋作苦,鄰女夜舂寒。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在王公貴族面前桀驁不馴的李白,對一個普通的山村老媽媽如此謙恭,顯現李白的親和面,荀婦也因李白而留名。

李白在宣城時,常到一紀姓釀酒老師傅家去買酒,因此結下了深厚的感情。紀叟離開人世後,李白作〈哭宣城善釀紀叟〉詩:「紀叟黃泉裏,還應釀老春。夜台無李白,沽酒與何人?」表達了深深的懷念之情,紀叟之名也流傳下來。

杜甫卜居成都草堂,在春暖花開時節,獨自沿江邊散步。詩人走在黃四娘家的小路上,只見繁花鮮妍,彩蝶翩躚,鶯聲輕快,不禁詩思湧動,「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江畔獨步尋花〉),人與自然的親切和諧,躍然紙上。

「劍器舞」是唐代的一種劍舞,由女子穿著軍裝舞蹈。公孫大娘是盛唐時的劍器舞者,在內外教坊享受盛名。杜甫在看到公孫大娘弟子的表演後,回憶起童年時觀看公孫大娘的舞蹈,作〈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并序〉詩:「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爧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酘酘」表達了對公孫大娘舞蹈藝術的敬佩。

羅隱在赴舉途中,路過鍾陵縣,結識當地才藝出眾的歌妓雲英。十多年後,羅隱再次流落鍾陵,與雲英不期而遇,見她仍未脫離風塵,不勝感慨,作詩留贈:「鍾陵醉別十餘春,重見雲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贈妓雲英〉),而留下「雲英未嫁」的典故。

詩人之筆可貴如此,信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