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訊息現象與事實查核成效」調查結果顯示,有83%民眾在過去一年曾收過假訊息。圖為示意圖。圖/取自unsplash
【本報台北訊】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TCF)與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政治系攜手合作,連續2年進行「假訊息現象與事實查核成效」大調查,今年的調查結果顯示,有83%民眾在過去一年曾收過假訊息,有9成的民眾支持立法要求社群建立假訊息自律機制,顯見假訊息防制仍是台灣社會關鍵議題。調查也發現,事實查核的確可以明顯改善人們對假訊息的錯誤認知,但是闢謠效果會因政治傾向而存在差異。
台大教授洪貞玲、張佑宗、謝吉隆撰寫調查結果,讓各界更了解台灣本土受假訊息影響的情況、民眾的認知與應對、事實查核資源的運用、假訊息的防制與問責等。本次調查更新增實驗法,以瞭解事實查核的成效。
TFC指出,調查結果顯示,六成民眾不信媒體、政府,親友影響力大過專業人士意見。
針對假消息認知情形,調查結果顯示假消息散布的情形仍然嚴重。今年有高達83%的台灣民眾在最近一年內有收到假消息;絕大多數的台灣民眾認為假消息對社會的影響嚴重。至於假消息是否影響社會信任及政治信任;調查結果顯示,多數台灣民眾認為假消息會減少對某些人或制度的信任,尤其以媒體工作者最為嚴重,高達66%。其次是政治人物,也高達62%。第三則是政府的施政,減少55%的信任。對社會人際關係和民主制度的影響也不小。
有關如何辨識假訊息,調查發現,民眾經常選擇方法依序為「與親朋好友討論」、「聽取專業人士對那則新聞的判斷」、「查閱相關書籍或其他實體資料」、「使用事實查核機制」等,2023年各類查核方式的使用人數比例均較2022年提升。當遇到假訊息時,有八成民眾會提醒親友這則新聞為假訊息,也有超過四成會分享澄清該則新聞的貼文。顯示人際互動對於辨識、抑制假訊息影響甚大。
調查指出,9成民眾將矛頭指向政府、科技巨頭,認為是該對假訊息負責的單位。
調查也發現,高達9成4民眾認為有需要透過教育或宣導加強民眾辨識假消息的能力;針對事實查核的認知,有過半的台灣民眾知道民間闢謠或事實查核機構;且有6成民眾認為民間查核組織具有公信力,有半數民眾知道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至於民眾是否真正使用事實查核資源,調查顯示,有52.4%從未使用過,顯示推廣使用有進一步努力空間。
針對民眾對假訊息的問責,調查發現,超過6成民眾認為政府、科技公司應該限制假消息在網路流傳,就算相關作為損害人民的言論自由。有9成認為應該透過立法,要求社群媒體建立假消息的自律機制;有超過8成民眾認為應該立法要求網路平台提高演算法透明度。調查也發現,有6成左右的民眾認為網路平台應該付費取得相關新聞授權。
最後,調查發現澄清「可能無用」,生活謠言可澄清,但民眾對政治謠言「只看立場不看事實」。調查發現,對於攻擊特定政黨、政治人物的假訊息有出現明顯的黨派立場,也就是說對有很深的黨派立場的人而言,會出現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