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現台灣人「改裝」性格 威尼斯建築展「台灣館」昨開幕

曹麗蕙 |2023.05.19
537觀看次
字級
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昨天開幕,圖為展場照。圖/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參展計畫〈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昨(18日)晚在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舉行開幕儀式。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表示,這次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可說是「最台灣的一次建築雙年展」,對應未來實驗室主題,台灣館淋漓盡致的展現台灣特殊的「地景」風貌,以及堅韌的台灣人適應地景的「改裝」性格。

王時思指出,台灣擁有超過260座3000公尺以上高山,從海岸線到最高峰玉山的100多公里間,可以察覺到地球規模1萬公里範圍內會出現的14種氣候條件,策展團隊以「剖面」視角,呈現出外海的蚵棚、平原的溫室、高山的茶園,共展出30餘件台灣農業地景模型,除了反思人與環境的關係,也指出台灣未來發展的可能方式。

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展昨天開幕,策展人曾瑋(右起)導覽,駐義大利代表處大使蔡允中(左)、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中)。圖/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台灣館由台灣美術館主辦,東海大學建築系團隊策畫,包含國立成功大學、逢甲大學、中原大學、淡江大學等建築等共5院系師生聯合參展。

策展人曾瑋表示,台灣擁有全世界相對複雜的生態系與氣候帶,因此這次策展將視角轉向在農村裡最真實的自然環境關係。透過大量的田野調查分析、歸納出六個關鍵字詞,協調者(Negotiator) 、義肢(Prothesis)、濾器(Filter)、內在性(Domesticity)、二元性(Duality)及中介(Intermediary),並以此在「教學聯盟」中做為新的教學方法,希望賦予台灣既有農村的智慧新的論述並帶到國際與世界分享。

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展場照。圖/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國立台灣美術館長廖仁義表示,威尼斯與台灣皆四面環海,相近的自然條件有如一個家族,有著相同的民族性格與藝術才華,期盼台灣與義大利在藝術與文化領域上能夠一起攜手努力。

〈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的策畫呼應第18屆大會主題「未來實驗室(The Laboratory of the Future)」,提出對「未來」的見解,認為21世紀的未來可能需要我們踏上迂迴的道路,留意並重新拼湊你我生活周遭因時代進步而遺忘的事物。策展團隊重新回到台灣的山海之間,從「真實的日常」尋找面對未來的養分,透過在台灣不同高度與緯度的農業地景調查,目的在讓建成地景與真實土地之間對話,重新向鄉村學習。

「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參展計畫〈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由台灣美術館主辦,東海大學建築系團隊策畫,包含國立成功大學、逢甲大學、中原大學、淡江大學等建築等共5院系師生聯合參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