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部長王國材表示,已要求全面推動行人專用時相、行人早開時相;台灣交通安全協會理事長陳宏益表示,可解決短期問題,但長期還是要全面檢視道路設計等問題。圖/讀者提供
【本報台北訊】台南一對母女8日過馬路遭左轉轎車撞上,其中3歲女童當場輾斃、38歲李姓媽媽重傷送醫,交通部長王國材今(10)日表示,已要求全面推動行人專用時相、行人早開時相;台灣交通安全協會理事長陳宏益表示,行人早開時相可解決短期問題,但長期來講還是要全面檢視道路設計、行穿線退縮、交通號誌等問題。
陳宏益指出,該路口過去就頻繁發生事故,行穿線往外擴、轉彎正向看到行人的方式不僅無助於減少道安,反恐增加更多交通事故,行穿線退縮、交通號誌改善、道路設計完善才是根本解決之道,由於道路設計不良,行人及駕駛人其實都是受害者,這也是全台道路交通存在的用路風險。
對於王國材要求全台22縣市即刻推動行人專用時相、行人早開時相,陳宏益表示,短時間內這確實是個可行的方法,但並不是最佳的解方,畢竟不是任何路口車流量或是行人穿越的使用頻率都這麼高,統一執行恐在交通尖峰時刻造成車輛壅塞問題,甚至會出現四個路口全部紅燈停等行人號誌,卻無行人使用。
圖/曾學仁
陳宏益指出,交通部的行人時相方式說得模稜兩可,若繼續採用時差方式,不僅在尖峰時刻造成車輛壅塞,長者、孕婦、小孩行走時間不同,行人號誌時間依據又該如何?參考日本交通模式,除了採用時差外,還有按壓式及感應式,到底要用哪種方式,取決於該道路型態,而不是一味使用某種方式來管制;另現行推動科技執法,但科技不該著重於懲處用路人,而是要擔任輔助的角色。
陳宏益說,現行交通號誌很多都是綠燈除直行也可左轉,原本車輛左轉時應緩慢行駛、注意行人,但駕駛人為不干擾對象直行車輛,反而會加速左轉,導致注意行人的反應時間縮短。
陳宏益認為,針對行人道路交通安全問題,台灣短期採用行人專用時相、行人早開時相;中期逐步檢驗台灣道路,哪裡行人時相使用率低,可採用按壓式、哪個四方路口可以仿效西門町方式,行人時相早行,車輛全面停等紅燈;長期來看,採用感應式號誌,無車無人路口就沒綠燈,納車量足夠的路口可開放左轉通行,納車量不足的路口則不開放,讓科技來「輔助」用路人,而非僅有裁罰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