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提供電流 刺激腸胃道釋放激素 創新電流膠囊 助治療胃疾

編譯/韋士塔 |2023.05.06
1743觀看次
字級

編譯/韋士塔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團隊表示,他們開發一款能向細胞輸送電流的膠囊,能刺激內分泌細胞釋放飢餓素(Ghrelin)等激素,未來可應用於治療噁心、食欲不振等胃部不適,協助一些罹患癌症或慢性病等惡疾的患者,緩解體重驟減等症狀。

主持這項研究的MIT機械工程副教授、腸胃病學家特拉維索(Giovanni Traverso)表示,胃部釋放的飢餓素等激素與食欲息息相關;這些激素由腸胃道神經系統的內分泌細胞產生,可控制飢餓、噁心及飽足感。

依據研究團隊發表於《科學機器人學》(Science Robotics)期刊的報告,初步的動物試驗顯示,這種新型膠囊能大幅提高細胞分泌飢餓素的數量,未來也將應用這項技術,刺激腸胃道的其他部分分泌激素。

特拉維索指出:「這項研究證實,我們能透過非侵入式、可吞食的電子產品提供電流刺激,幫助腸胃道釋放激素。這些成果,可以成為日後探索腸胃道其他部位的基礎。」

研究團隊發現,腸胃道神經系統控制消化,包括食物通過胃腸道的過程。一些患有胃輕癱(gastroparesis,又稱胃下垂,指胃神經紊亂導致食物在胃部停留過久,造成不適)的患者,在接受電流刺激後,不適的狀況獲得緩解。

參與研究的醫師推斷,電流刺激能讓胃部收縮,有助食物前往腸道;另外,飢餓素釋出後,可促進使用者的飢餓感並減少噁心感。為了進一步證實這個理論,研究人員使用電探針刺激動物的胃部。測試結果顯示,受電流刺激20分鐘後,血液中的飢餓素濃度大幅升高,且並未出現發炎或其他不良反應。

這些理論獲得驗證後,研究團隊開始嘗試使用可吞嚥並留在胃中的裝置,以達到同樣的效果。特拉維索指出,設計這種膠囊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是如何確保膠囊上的電極能夠接觸到充滿液體的胃部組織。

為了讓膠囊的電極之間能相互作用,周遭環境必須更乾燥;研究團隊因此在膠囊上設計帶有溝槽的紋路,能夠吸附電極上的液體。

MIT研究生麥雷(James McRae)表示,這個靈感來自「澳洲魔蜥」(Australian thorny devil lizard),這種蜥蜴的皮膚有鱗片,能透過毛細管作用收集水分並輸送到蜥蜴的口中,研究團隊因此把這種蜥蜴的皮膚及鱗片紋理,應用在膠囊上,順利解決電極接觸胃內組織液體的問題。

MIT研究團隊表示,這是第一個以可攝入設備使用電流刺激以增加激素的案例,他們準備開始測試這種膠囊在腸胃道其他部分的作用,目標是3年內展開人體臨床試驗;如果進展順利,這種膠囊的療法有可能取代或輔助一些現有的藥物,包括預防噁心及改善厭食症患者的食欲。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