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應世界肺高壓日,中華民國肺動脈高血壓關心協會舉辦媒體活動,呼籲大眾透過「過馬路PK小綠人」方式,自我評估肺動脈高壓的風險。圖/記者陳玲芳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肺動脈高壓不自知,女子30歲心衰竭!4年前的小瑩剛滿30歲,在結束日本蜜月行回台不久後昏倒送醫,經醫師診斷為「心臟衰竭」;進一步檢查發現,引發心臟衰竭元凶是「肺動脈高壓」。她先前食欲不振、雙腳水腫像「麵龜」、異常喘等症狀,並非工作太累、腎臟出狀況,而是肺動脈高壓警訊。
每年5月5日是世界肺高壓日,為幫助民眾與病友及早發覺肺動脈高壓警訊,進而就醫檢查與治療;中華民國肺動脈高血壓關心協會舉辦記者會,分享病友故事,同時公布簡單的「過馬路PK小綠人」自我檢測法,民眾或病友可藉由四處可見的紅綠燈交通號誌、隨時把關心肺健康。
高雄榮民總醫院肺高壓專業治療中心暨重症醫學部主任黃偉春指出,一般人居家測得血壓是從左心臟流出、血流衝擊血管壁的壓力,而血液回流至右心臟的肺動脈壓力則需就醫做進一步檢查。正常人休息時平均肺動脈壓為14 mmHg(毫米汞柱),一旦超過20毫米汞柱即為「肺動脈高壓」。
當肺動脈血管壓力過高,供應血流至肺動脈的右心室會更用力收縮,長期下來,右心室因負荷過量逐漸擴大,導致心臟衰竭、甚至猝死的風險也隨之增高。特別的是,肺動脈高壓若未接受治療,病友確診後3年存活率不到4成,致死率高於癌症,因此又被稱為「心臟的癌症」。
過馬路走輸小綠人且經常覺得喘,小心可能是「肺動脈高壓」的警訊。情境模擬,非當事人。圖/記者陳玲芳
黃偉春說,肺部是全身血液進行氣體交換的地方,當右側心臟無法有效將足夠的血液輸送到肺部進行氣體交換,病友處於缺氧狀態,容易出現疲倦、呼吸容易喘、運動時呼吸困難或運動耐受度變差等症狀。但因疾病相對罕見,加上症狀非獨有,醫生也不易診斷,早年外國確診平均要花3.9年。
馬偕醫院心血管中心肺高壓介入醫學科主任吳懿哲分享,病友小瑩4年前結束日本蜜月行回國後,因昏倒送醫發現心臟衰竭,轉診專科醫師才確診肺動脈高壓。她回台後發現雙腿從腳底一路腫到大腿,甚至看不見血管,就像「麵龜」!
黃偉春指出,肺動脈高壓成因多樣,除了小瑩這類不明原因的原發性肺動脈高壓,部分肺動脈高壓是因爲其他疾病續發導致,包括自體免疫疾病、先天性心臟病、愛滋病、肝硬化等。另外,不當使用特定藥物或毒物,也可能引發肺動脈高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