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庚、史丹福研究團隊成功培養人類「誘導多能幹細胞」,並發展出安全可靠的外泌體分離技術。左起林口長庚心臟內科系系主任褚柏顯、林口長庚副院長溫明賢、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科系副教授李振宏醫師。圖/林口長庚醫院提供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愈來愈多證據表明,人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大部分再生能力的治療效果,在於它們所釋放出「外泌體」的效果。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李振宏和褚柏顯教授的研究團隊,與美國史丹福工學院Sarah Heilshorn教授合作,突破現狀,獲得提取人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外泌體的方式,打造出安全性更高、排斥更少、療效更好的幹細胞外泌體治療方式。
林口長庚這項基礎試驗和研究獲得成功,除了為之後幹細胞治療和轉譯研究帶來進展,更將是未來發展台灣再生醫療的重要起點。研究成果並榮獲國際項尖國際期刊「生醫材料」於去年12月發表和刊登。
林口長庚心臟內科醫師李振宏指出,愈來愈多證據顯示,人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可取代「胚胎幹細胞」的研究範疇,而且它大部分再生能力在於它分泌的外泌小體(通常直徑為30-150nm)會通過擴散作用,作用於鄰近的細胞,誘發再生能力,以達增生修復之效果。
李振宏解釋,在很多情況下,使用幹細胞治療方式時,若是換成幹細胞所衍生的「外泌小體」治療時,外泌小體的治療也會有和幹細胞治療的同樣效果,甚至增加了細胞本身的存活率。
而使用幹細胞直接療法,實驗過程需要有非常嚴格的儲存和運輸方法,才可維持幹細胞活力和表現,並需要小心使用細胞表徵方法偵測,以避免之後可能產生的「畸胎瘤」。
林口長庚心臟內科系系主任褚柏顯說,外泌小體治療與細胞治療相比,不易引發排斥,安全性相對較高;外泌小體也被發現具有抗發炎、延緩衰老,甚至可穿透血腦屏障等許多優勢。因此,已被認為更易於利用、生物製造和量產,成為未來轉譯成臨床治療方法的重要進展。
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溫明賢指出,「胚胎幹細胞」一直被認為是再生醫學的重要細胞來源,但也一直受限於許多疑慮,包括注射活性幹細胞進入人體,有微小的機會產生畸胎瘤,需仔細追蹤。目前再生醫學尖端研究方向,都在尋找無需直接注射活細胞的新治療模式。
人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最早是由日本學者山中伸彌研究團隊於2007年發表和證實,它與「胚胎幹細胞」極其相似,同時也克服了之前「胚胎幹細胞」一直被人詬病的兩個重要疑慮,一是移植後「免疫排斥」,二為使用「人類胚胎」的道德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