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彥閔醫師表示,在醫療照護逐漸完善下,血友也開始面對中老年慢性病或泌尿道老化等問題。圖/基隆長庚提供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血友病是一種出血性遺傳疾病,絕大多數病友都是男性,若至中高齡後出現泌尿道出血症狀時,更需要提高警覺。醫師指出,提早發現出血症狀並及時治療很重要,就醫時可於診間做初步肛門指診,此外最普遍篩檢工具為抽血檢查PSA(攝護腺特異抗原)指數。
50多歲男病友「阿文」,日前小便時出現血尿、肚子下腹部疼痛感明顯,告訴好友「基隆市189血友病居家長照協會」理事長黃朝旭後,立刻幫忙聯繫基隆長庚醫院血友病中心,並會診泌尿科進行檢查,幸好及早就醫,發現是攝護腺腫大引起出血,經血腫與泌尿科醫師共同合作治療下,阿文的病況獲得改善。
基隆長庚血友病中心主任黃彥閔醫師表示,中心設立多年來持續朝病友整合醫療目標邁進,除了已經結合血液、復健、牙科、眼科及泌尿科等眾多科別外,未來也將持續發展中高齡血友的三高慢性病照護工作。
血友病友平均壽命跟一般人差不多,因血液中缺乏特定凝血因子,反覆出血可能會導致關節、眼睛、牙齒或泌尿道病變,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過往病友採取「需求性治療」,亦即發生出血時,才注射凝血因子;而更有效防範方式,是採取「預防性治療」,定期補充「凝血因子」維持體內濃度,從「源頭」避免嚴重出血。
他指出,血友病在十多年前採預防性治療至今,過去多採一周注射二至三針凝血因子減少出血風險,但部分患者活動力較高,加上有些人血管打針困難而受限。所幸相關藥物的進步,2020年後偏重「依病友生活型態量身打造」,現已有有更新的長效型藥品,僅需每五至七天注射一針,可依患者如學生、運動重訓者需求與生活作安排施打頻率。
基隆長庚泌尿科主治醫師陳鴻毅表示,根據衛福部國健署2020年癌症登記報告統計,攝護腺癌在男性癌症發生率排名第五,早期攝護腺癌多半無症狀或合併非特異性之下泌尿道症狀,而晚期患者可能出現血尿、血精或骨頭疼痛等症狀,因此攝護腺癌之篩檢,在早期診斷及治療有其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