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身心的安住

 |2023.04.28
3146觀看次
字級
圖/unsplash

文/星雲大師

我們經常會被問到:「你住在那裡?」為了「住」的問題,有的人一生勞碌,希望買得一間房子安住;有的人不斷搬家,也是希望找到好房子居住。其實,就是有好的房屋,好的房間,你如果不安心,無論華廈美屋,或是洋房別墅,一樣的不快樂。

身心不得安住,是人生苦惱的根源,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說的:「心如怨家,能令自身受大苦!」身心不安,讓你覺得不對勁、不完美、不圓滿,所以昔日有禪宗二祖慧可翻山越嶺,拜謁達摩祖師,只求為其安心;吾人所以不能安頓身心,也是因為錯把身心住在人我是非憂慮苦惱中,住在患得患失比較中,住在無止貪欲中,住在顛倒恐懼中。所以,除了有形的房屋外,你的身心要住在那裡?有四點參考:

第一、安住在發心上:省庵大師說:「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佛教的百千法門中,「發心」最為重要。發心就是開發心地,發心就是開發自己。發心,就會有方法迎刃而解;發心,就會有力量勇敢承擔。我發心作務、發心工作、發心修持,發心利人,所謂「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發心,言行一定誠義;發心,內在不愧不怍。

圖/unsplash

第二、安住在道念上:每一個人都要有道德的觀念,所謂「道德的觀念」就是自覺要認真工作、要精勤修持、要熱心助人、要為公無私等等信念想法,對自己有一種「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要求態度。古人有云:「能知隱晦心常泰,不戀繁華性自真」,自知隱晦,心裡就能泰然;不為虛華,本性就會現前。「常樂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捨中。」就是安住在慈悲法喜、真理滿足的道念之中。

第三、安住在學習上: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將學習視為生活中的樂趣,你就能安住身心。所以,前人有云:「活到老,學到老」,政府也鼓勵大家「終身學習」。胡適先生說:「為學有如金字塔,要能廣博要能高。」佛門也有謂「法門無量誓願學」,世間法要學習,佛法要學習,應用技能也要學習,你遍學一切法,還怕身心不能安住嗎?

第四、安住在體諒上:體諒,是將矛盾、衝突歸於平靜祥和的潤滑劑。體諒,是一種寬容、是一種涵養、是一種氣度、是一種真心。人與人相處,能寬容別人的得失,是非對錯,也能包容他、體諒他。有言:「海不辭水為同事,水不辭海德具尊」。建立這種體諒包容、互尊互重的互動關係,容納別人、接受別人,還怕身心不能和諧平衡?

「身定,則無環境的束縛;心空,則無煩惱的障礙」。身心安住是圓滿生命、擁有快樂的關鍵。將身心安住在所謂發心、道念、學習、體諒上,必定能獲得身心的自在。所以,身心要安住在那裡呢?

第一、安住在發心上,  
第二、安住在道念上,
第三、安住在學習上,  
第四、安住在體諒上。


圖/unsplash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