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敬畏、感動或讚歎的體驗 帶來快樂健康生活

 |2023.04.17
1087觀看次
字級
科學家指出,令人敬畏、感動或讚歎的體驗,例如觀賞極光等自然美景,可帶來更快樂、更健康的生活。圖/法新社

【記者林奕榮綜合外電報導】科學家指出,令人敬畏、感動或讚歎的體驗,可帶來更快樂、更健康的生活;這些體驗包括欣賞日落美景、聆聽美妙的管弦樂或是觀賞傑出的藝術作品。

的柏克萊加州大學(UC Berkeley)「至善科學中心」(Greater Good Science Center)長期關注社會和情感健康議題,該中心的資深研究員凱爾特納(Dacher Keltner)博士表示,人們會對自然、宗教和音樂以及視覺藝術或建築產生敬畏之情,「當我們遇到驚人、難以理解和神秘的事物時,會心生敬畏,這些經歷會引發了驚奇感、沉思和想像」。

凱爾特納表示,這種情感對社會、身體和心理都有好處。他認為,敬畏的力量在於促使人們平息自我的聲音,與他人分享事物和合作,進而改善人際關係。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支持這個論點,該研究發現,密切的人際關係與人們的整體幸福感和健康之間存在密切關連。

凱爾特納解釋,敬畏不同於審美欣賞;人們欣賞符合自己理解的藝術時,例如田園風景畫,能意識到正在觀賞美好事物,但見到「違反預期」的事物時,會產生敬畏之心。與美相比,敬畏是壓倒性的、神秘的感受。他強調,敬畏並不常與厭惡、恐懼或焦慮感同時出現,且往往能促使人們虛心學習和成長。

凱爾特納指出,除了驚奇的藝術作品,壯麗非凡的自然景色以及感動人心的音樂,也能啟發敬畏之心;他說:「我們的研究顯示,吸收這絕體驗時,人們的自我意識會退回到小我,會覺得安靜、謙卑。」
研究發現,偉大的藝術作品有助提升同理心和公民參與度。圖/取自Yale Center for British Art
藝術家克萊茵(Seffa Klein)認為,科學具有客觀的性質,藝術則是高度主觀的事物,但兩者可以和諧共存。他希望透過藝術將自己的敬畏傳達給觀眾,因此,她創作許多與天文學、天體物理學、量子力學相關的驚人作品;克萊茵說:「敬畏是看到你被其他事物超越,從中找到平靜、美麗和欽佩。」

凱爾特納的研究顯示,敬畏和驚奇可幫助人們認同自己是偉大事物的一部分,從而改善社會行為。一項調查發現,花一分鐘時間仰望樹木的參與者,表現出幫助他人的傾向。另一項研究發現,欣賞或從事藝術創作,無論是音樂、視覺藝術還是文學,都有助提升同理心和公民參與度。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