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CH
文/梁純綉
五○年代末,我讀國小四年級,一日,老師宣布要將教室搬到戶外。
同學們紛紛發言間:「教室這麼大,這麼重,怎麼搬呢?」老師笑而不答。他帶著我們先欣賞校園裡的杜鵑花、桃花、白玉蘭等等,希望大家好好欣賞、聞一聞、輕輕摸,還說春天的花朵就像我們一樣可愛。接著,大夥兒走向學校附近的稻田,老師指著剛翻土的田地,教我們大聲朗讀「春分前好蒔田,春分後好種豆」,「交春晴一日,耕田唔用力」,「春分秋分,日夜平分」,「清明種芋,穀雨種薑」等客家諺語(村落裡幾乎都是客家人),向來老師常在課上提及客諺,此番強調客諺與時令的結合。
來到水圳旁,老師要我們傾聽泠泠水聲,然後示意大家圍坐一起,每個同學都要表達自己的志願:開怪手,當老師、老闆……大夥兒說得很高興,老師亦頻頻點頭,我們都覺得將教室搬到戶外,有趣極了。
幾年後我上了高中,讀到《論語》「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小學和老師同學春遊的情景倏地湧現腦海,還油然升起幸福感,原來我遇見如此可貴的師長,得以感受孔子帶領弟子春遊的場景及意境。
後來自己為人師,為人母,特別喜歡引導孩子親近大自然,尤其在「滿園深淺色,照在綠波中」的春日時光。十年前,為了好好認識客家文化,於是蒐集客諺且予以撰述,目前集結成兩本作品,想想能有如此美好的花朵,不就是當年老師春日播下的種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