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DV
為什麼有些靈長類動物保留了尾巴,而人類和猿類卻沒有?科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試圖尋找這答案,人類是如何失去尾巴的?
基因突變 細胞凋零
近期終於有研究人員,發現了一條關於人類為什麼沒有尾巴的遺傳線索,發現到一種與尾巴生長相關的「跳躍基因」,這種基因可能在數百萬年前就已經「跳躍」到靈長類動物基因組的不同位置,在這個過程中,它產生了一種突變,使人類的尾巴消失了。不過再明確一點說,人類其實還是有尾巴的,是在當我們還是一個胚胎的時候。
追溯地球上第一批脊椎動物的特徵之一就是「有尾巴」,因此,當人類還在胚胎發育時,在成長的最早階段,人類會短暫的擁有尾巴,當然也包括尾椎骨,就像所有有脊椎的動物是一樣的。但是大約8周之後,大多數人類胚胎的尾巴就完全消失了。2008年的《自然》雜誌上有探討關於人的尾巴,是經過稱為「細胞凋亡」的過程中所丟失的,而細胞凋亡是多細胞生命發展中,一種程序性的細胞死亡。
而人類失去的這些尾巴的唯一殘餘,是形成尾骨或尾骨上的大約3、4節椎骨,不過根據2012年《印度兒科外科醫生協會雜誌》上有一項研究報告,這些殘餘突起的胚胎殘留物,通常是假尾巴而不是真尾巴。
有尾無尾 各有利益
跟據考古發現,最早的人類和猿類無尾祖先是靈長類動物,在中新世(2300萬至530萬年前)生活在非洲,沒有尾椎骨的跡象(尾巴中的骨頭)。科學家認為,尾巴丟失的起源甚至更早,大約發生在2500萬年前,遠早於智人在地球上行走的年代,而且研究人員還說,猿和早期人類可能從失去尾巴中受益良多,因為丟失尾巴能幫助他們過度到兩條腿行走,是一種進化發展,但是相對的,保留尾巴的靈長類動物也在其他方面受益,因為尾巴能執行著各項有用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