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雜稐】使吏送歸

文/嚴陽 |2023.03.09
833觀看次
字級

文/嚴陽

「亂世用重典」是我們很熟悉的俗語,同時,似乎也是歷代社會治理屢試不爽的經驗之談。但在魏晉時期,卻有一位政府官員在具體執法時,十分謹慎小心,很注意區別對待,避免了誤傷良民,也溫暖了人心。這人就是被推許為東晉初年第一名士的王承。

在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政事》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

王承任東海郡內史(太守)時,天下混亂,故下達命令,夜晚任何人不能私自出行。有一天,差役抓了一個夜晚出行的人,王承問道:「你從哪裡來?」那人回答:「從老師那裡聽課回來,沒發覺天黑了。」差役請示王承:「要鞭打嗎?」王承說:「鞭打書生而樹立威信,恐怕不是讓社會達到太平的根本辦法。」於是就放了書生,並命差役將他送回家。

閱讀這則故事,或許我們首先想到的是,身為名士,王承昔日一定也曾有過拜師求學的經歷,可能因此惺惺相惜;但其實更應該想到的是,此時身為東海郡太守的王承,承擔著「保一方平安」的重任,所以他考慮問題,一定超越了個人感情,更多地著眼於社會治理的需要和效果。

那麼,拿一個讀書人開刀,能夠起到「殺一儆百」的效果嗎?恐怕不能。不就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嘛,比他們有背景、膽量更大、更放肆的人多了去!鞭打他,又能嚇住誰?

王承那時在東海郡下達的的命令,應該類似於今天所說的「宵禁」。晚上禁止出行,路上活動的人少了,趁機搗亂破壞的人必然減少很多,官兵維持社會秩序也相對更簡單一些。亂世之時,令行禁止很有必要;倘若有人以身試法,對其繩之以法以儆效尤,同樣也很有必要。然而,拿一個讀書讀到忘記了時間的書生開刀,顯然只會成為笑話,人們或許還會在背後指指點點:為什麼不拿大家門閥試刀?

而其中,王承「并令吏護送其歸家」這一細節,特別讓人感動。為什麼他要這麼做?大概一是擔心這書生獨自回家的途中,再次被官兵扣押,遭遇麻煩;此外,恐怕也擔心書生夜半三更走在路上,有可能被歹徒盯上,遭遇不測。總之,這其中充滿了王承對一介讀書人細致入微的關愛。因此,這事若傳播開去,民眾肯定會對王承更加敬重,也將會有更多人願意為了社會的穩定、老百姓的安寧,積極配合宵禁的落實。

為什麼王承被譽為東晉初年第一名士?更多細節我們並不知道,但從這充滿溫馨的故事中,或許可以約略感受到,在治理社會的鐵腕下,其實並不乏人性的光輝。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