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台灣第一:台北復興橋

文/尚智  |2023.03.07
1586觀看次
字級

文/尚智

復興橋,是台灣的第一座立體高架道路,也是當時台北市四十多個平交道上的第一座天橋。

中山北路可說是當時台北最重要的幹道,也是蔣中正總統每日上班的特勤道路;據說,安全人員還會調查沿線商家的背景,並由老闆切結員工的品性。復興橋由此跨越忠孝西路至中山南路,這個路口車流量大,周邊有行政院、立法院、市議會、市政府等機關,地面又有鐵路平交道,交通狀況十分複雜。

「復興橋」由台灣省主席嚴家淦命名,可見反共復國、復興中華的時代意義。該橋主要以鋼筋混凝土所建,分成主橋、引橋、擋土牆三部分,主橋是四線快車道。自一九五四年八月開工,日夜趕工,一九五五年二月通車,並由台北市長高玉樹主持通車典禮。當日,嚴家淦座車首先過橋,其他車輛魚貫通過,盛況空前。

依據《高玉樹回憶錄》的記載,時任民選台北市長的高玉樹,上任時僅四十二歲,年富力強,積極推動市政建設。他注意到蔣總統住在士林官邸,平日經由中山北路到總統府上班,由於此時的鐵路尚未地下化,總統車隊有時得要在平交道前等待火車通過,有維安上的顧慮。

因此,高玉樹決定興建陸橋跨越鐵路,以便火車通行時,總統車隊依然可暢行無阻。建橋工程由公路局設計監工,台北市政府規畫與招標、發包、驗收,建橋經費則由市政府、鐵路局與公路局各出資三分之一。

高玉樹相當重視這項工程,每天從徐州路市長官邸到市府上班的路上,常會到施工現場視察。蔣總統上班時經過此地,看到非國民黨籍的高玉樹一大早就督導施工,還因此在總統府召見他,垂詢相關事宜,並親切稱呼他是「打拚的少年仔」,讓高玉樹大受感動。

只不過復興橋通車後,橋下的交通壅塞問題並未解決。主因此處是台北與基隆、宜蘭之間火車的必經之路,每日有近百班次;另外,此處也在台北火車站調度場的範圍內,火車調度時要封鎖平交道,有時長達十五分鐘以上。

一九六七年,復興橋的寬度由十七公尺的四線快車道,加寬為二十四公尺的六線快車道。然而,台灣省政府主席黃杰在交通業務檢討會議表示,擴建復興橋是一種無計畫的浪費,受到輿論的責難。他指示省府交通處,未來每件事的計畫,應以二十年、五十年,甚至一百年為目標。

當時的報紙社論也批評復興橋的規畫缺乏遠見,面對台北交通壅塞的老問題,開闢陸橋或地下道是治標不治本的作法,應該將市區鐵路改線遷移,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

復興橋除了寬度不足,後來還有高度不足的問題。一九八八年,交通部運輸研究所準備引進雙層公車,在勘察台北市的橋梁和行人陸橋時,才發現復興橋高度僅四公尺,與當時四‧六公尺的規定不符,雙層公車恐怕難以通行。

在鐵路地下化及興建市民大道後,復興橋逐漸不符實際交通需求,於是在一九九五年拆除,僅留存在老照片與台北人昔日的記憶中。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