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解禁後,如孩子持續有焦慮感,建議可以向心理專業工作者了解是否有需要協助之處。圖/余承翰
【本報台北訊】疫情三年,影響最大的恐怕是在成長關鍵期戴了口罩三年的幼兒。幼兒專家認為,長期戴口罩不利幼兒發展;疫後幼兒有三大能力待重建,包括「認識真面目」、「學習看臉色」,還有「重建生活習慣」。
部分害羞內向的幼兒,已習慣把口罩當防護罩,脫下口罩可能沒有安全感,兒童職治師建議師長從旁觀察、漸進式鼓勵引導,讓他們習慣沒有口罩的新生活,脫罩後也有自信。
許多幼兒只認識老師、同儕戴著口罩的模樣,一但沒有口罩,就認不出。幼教師楊逸飛表示,長時間戴口罩,許多幼兒不熟悉同儕的容貌,二二八連假過後,幼兒園會設計課程,讓孩子拿下口罩,重新認識彼此,例如:戴上口罩跟脫下口罩的對照,相信過一段時間,就會慢慢習慣。
長期戴著口罩,幼兒也缺乏辨識情緒能力。楊逸飛說,讀懂面部表情是教導辨識情緒很重要的關鍵,過去幾年,表情都被遮住,脫下口罩後,情緒教育會回到正軌,教師可以引導孩子正確辨認臉色這種非語言訊息。
兒童職能治療師俞廷瑋表示,戴口罩期間,小朋友僅習慣觀察眼睛、眉毛周邊以及肢體動作與聲音辨別,迎向「無罩新生活」,家長可以慢慢跟小朋友練習情緒覺察,讓孩子慢慢適應從面部表情看臉色。
幼教老師葉若蕎表示,脫下口罩,可以幫助孩子學習口語發音,對語言發展有幫助,楊逸飛進一步解釋,學習正確的發音需要搭配口型,且脫下口罩說話,也會比較清楚、小孩聽清楚也學得好。
幼兒如何銜接無口罩的過渡期?楊逸飛跟私幼園長陳勉福都說,幼兒園會鼓勵戶外跑跳時,可以把口罩脫下,室內則是慢慢引導。
施文逸表示,對大部分的幼兒而言,摘下口罩不是什麼大事,但是對高敏感、易焦慮或社交上較為退縮的孩子,可能會有一段適應歷程,包括可能對突然拉近的人際距離感到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