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能會主委張靜文表示,今年將魚種檢測提升到兩千多件,以掌握未來日本排放含氚廢水後,對我國魚種、魚生態可能的衝擊。圖/中央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東京電力公司擬今年夏季排放含氚廢水,原能會主委張靜文表示,根據我國建置的模式推估,日方排放後,約1年至1年半,會有小部分的放射物質進到台灣海域,今年將魚種檢測提升到兩千多件,以掌握未來含氚廢水排放後,對魚種、魚生態可能的衝擊。
立法院教文會今(1)日邀請原能會備質詢,多位立委都關注我國如何因應與監測日本含氚廢水排放影響。
張靜文表示,原能會持續與氣象局合作精進放射物質洋流監測技術,以夏季來說,台灣盛行西南季風,會讓洋流擴散變慢,根據模式推估,當開始施放時,最快1年左右,才有小部分放射物質進到台灣附近,但也要視當時季風情境不同而改變。
她表示,魚類核種檢測是主要監測之一,檢測量能也在提升之中。原能會根據農委會漁業署所提供的魚種類採樣,今年檢測數量提高到兩千多件,就是因應排放可能造成的衝擊。
多位立委也關注含氚廢水對魚產品可能造成的食安威脅,立委林宜瑾建議仿效台灣豬標章,推出無輻射物汙染等類似標章,讓民眾安心選購。
張靜文回應,此建議將於跨部會平台討論,針對超標的魚產品作法,將再向立委書面回覆。
立委吳思瑤表示,目前我國資訊主要都從日方而來,她認為不能凡事都等待日本資訊,應該透過國際平台,如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等,以取得多元資訊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