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師大文保中心修復師,為畫作文物進行修復工作。圖/侯永全
文保中心修復師為私人珍藏畫作進行修復。圖/侯永全
【本報台北訊】台師大文物保存維護研發中心堪稱是畫作「五星級健檢中心」,專為「老病」畫作手稿做健檢診斷、清洗整容,恢復原作風采,曾成功搶救收藏家珍藏身價上億的畢卡索、雷諾瓦名畫;上市公司大老闆清朝時奇的祖先畫相;政府機關重要的史料手稿。有別於傳統文物修復靠的是師傅經驗、手感,文保中心修復手法宛如「科學辦案」,近年更向校內化學系挖角專家。
文保中心位在台師大校本部樸大樓,100坪大的空間比照博物館環境,24小時恆溫溼、雙層保全監控系統,由於紫外線是造成文物裂化的主因,除了天花板上的特製手術燈(無影燈)、各類照明燈,就連窗戶都有隔紫外線窗貼,比照博物館、美術館標準典藏環境,讓文物能在穩定的環境中完成修復。
每件文物一入門,如同進入醫院要先測量身高體重般,會先被送進有拉門隔離的檢測室,利用可見光與不可見光,拍攝作品的正面照、側面照、背光照,掌握文物受損的情況。若遇嚴重發霉的文物,也會被送入檢測室「隔離」,才會進入工作室。
跨界挖角專家 開設專班育人才
文保中心也將藝術與科技結合,張元鳳說,過去若要檢測油畫材質,必須取樣品送入儀器檢測,但要取樣就會破壞文物,這不符合倫理,現在陸續發明「非侵入性」的檢測儀器,儀器只要對向顏料,距離拉非常近,就可以判斷是什麼顏料、什麼材質。她進一步表示說,文物修復講求還原真實性、歷史性,每件文物會有不同的「治療過程」,以及不同的治療策略。
台師大化學系教授林震煌一年半前被挖角來美術系,成為文保中心推動「保存科學」的靈魂人物。張元鳳表示,文物保存修復包含東方繪畫、西方繪畫,或是織品、照片、建築、工藝品等,但保存科學是另一塊重要分野,台灣卻一直沒有成功發展,尤其台灣不是沒有人才,只是沒有人願意跨過來,「林老師是第一號實驗者」,他的專長是雷射光譜分析,判讀顏料時就用得著。
文保中心除了林震煌、張元鳳兩位靈魂人物,還有數十位修復師,他們多為台師大美術系文物保存維護科技組的學生。為了培育文物修復人才,台師大美術系兩年前成立文物保存維護科技組,並招收碩士班。
北京故宮領頭 修復文物觀光化
台師大文保中心目前不對外開放,即便近年美術館興起把修復中心轉成觀光景點的風潮,如高雄內惟藝術中心去年開始提供文物修復導覽服務。
其實,台灣最早提出開放修復文物過程、讓修復文物「觀光化」的先鋒是故宮。2016年,北京故宮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爆紅,博物館界發現,原來修復文物也能吸引觀眾。2018年,故宮規畫的新故宮計畫首次提出在故宮南院設置「故宮國寶文物修復展示館(國寶館)」,館中規畫開放式庫房及文物修護空間,讓修護過程也成為展覽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