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吳健豪(任林教育基金會親職教育講師)
二月二十三日就是今年大學學測成績揭曉的日期,不知您家中是否有考生?是否心情也跟著七上八下?
除了入學考試,一年四季還有各種證照或公職人員考試,在我們的文化裡,考試是相對公平和被信任的制度。雖然教改多年,升學管道多元化,再加上少子化讓有一個學校讀變得容易許多,儘管如此,升學焦慮仍未減少,許多父母總是期盼子女上個好學校,覺得這樣才有前途。甚至有父母會極力阻止孩子選讀高職。
在我多年的工作經驗中,也遇到許多當事人,因為當年考試結果懊悔不已,他們會因為沒念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學校,覺得自己矮人一截,甚至把生命後來遇到的各種不幸,都歸咎於當初的失敗。在這些背後,我觀察到有個共通性,就是「一試定終生」。
就像童話故事的結尾一樣,彷彿只要這一試成功,從此就可以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這個終生,不只是終其一生,還把自身也認定進去,就是考試結果等於我這個人。殊不知考試從來不會決定我們有怎樣的能力。
考試有點像照鏡子,我今天沒睡飽,可能照出來氣色差就不好看;我可能這次角度擺得對,看起來就很好看,我們的能力是因為先前學習而存在。再者,人生的面向很廣,快樂不只來自學業成就與事業成功,情緒、人際、親密關係等面向,也都是需要關注和學習的。
有時候,父母和子女對學習或生涯的歧見,也會造成親子關係衝突。很多父母抱持著「為子女好」的心情盯著子女的學習,反而忽略了子女那端的感受。曾有孩子告訴我,他覺得爸媽只在乎他的成績,根本不是他這個「人」,也不在乎他開心與否。
這聽起來很諷刺,原先父母是希望子女「好」的,但子女卻一點都沒有這種感受。如果孩子的快樂、親子關係的和諧,也是重要的人生目標,父母這樣的要求,似乎反而背道而馳。我的意思並非父母都不必管孩子的學習,只是提醒父母,傾聽了解、尊重孩子所培養的親密感,反而更能成為學習的動力。
曾有個媽媽跟我分享,當她開始不去要求孩子做什麼,也不把內心的焦慮用嘮叨呈現,而是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用他的方式去學習時,奇妙的事發生了。原來拒學的孩子願意上學了,孩子跟她的關係也變好了,每天還會主動跟她分享學校與生活見聞。
我問她是如何辦到的?她告訴我說,每周一次的心理諮商,讓她有談話、梳理自己情緒的空間,而且不像身邊的人總是責備她,或是急著給她建議,她在這可以好好聊自己、好好關照自己的情緒,然後也從不同面向想,慢慢她就想通了,決定多信賴子女一些,想把時間更多用來照顧自己。我聽完,好感動也好佩服這得來不易的轉變。
不知道你是否苦惱子女或自己的考試呢?要沒有得失心太不容易,但至少讓我們給自己的心情一個空間,慢慢傾聽和釐清,或許可以走出考試的窄門,發現更寬廣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