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素食主義與人道主義

 |2008.05.08
2224觀看次
字級

近二十年來人類飲食習慣最大的改變,莫過於素食人口的增加,在英國、美國、德國等地,目前素食人口占的比率都在百分之十五左右。選擇素食的動機,可歸納為以下五類:

一、健康:近年來醫學研究證明,人體的構造,從牙齒到消化系統的胃腸,都與肉食動物不同;均符合草食動物的特徵,適合穀類、蔬菜、水果類食物的進食、消化、吸收和排泄。人體的活動、新陳代謝和成長所需的,素食都可以充足供應。此外,素食者的冠心病、高血壓、肥胖、糖尿病、運動關節病變、膽結石、急性闌尾炎、癌症等疾病的發生率都比非素食者低。英國的國家營養教育委員會、美國的營養師學會和世界衛生組織都一致建議,二十一世紀人類應減少葷食、增多素食,更符健康原則。

二、關心生態及環保:素食食物的生產只要土地、陽光和水,有這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天然資源,即可供給人類健康生活所需。而生產肉類卻要消耗更大量的水資源,污染更多的環境,砍伐更多的森林,破壞自然生態系統,導致物種滅絕。

三、宗教信仰:目前各種宗教都認同環保理念,從事種種保護環境的工作,愛生惜福、淨化心靈、庇佑子孫與素食之理念最相契合。不但佛教主張素食,安息日會、印度教、猶太教等宗教信仰者選擇素食者亦眾。

四、人道主義:狩獵野生動物之殘暴,令人心驚難忍;畜養動物亦全不顧動物之自然天性。並為快速達到肉質鮮美的目標,更以殘忍方法對待動物,導致動物悲慘痛苦度過短暫一生。有智慧之人,如達爾文、史懷哲、蕭伯納、柏拉圖、達文西、愛因斯坦等人,當他們智慧成熟之後,都不忍殺生而選擇素食。

五、經濟:生產一份肉,需要十四倍的穀物及豆類植物來飼養,結果浪費了百分之九十的蛋白質、百分之九十六的熱量和全部纖維質及碳水化合物,耗用了十三倍的水。更不該的是,採用大量的農作物去飼養動物,使貧窮人口天天挨餓,是人類最浪費、最不經濟也不人道的選擇。

美國早期素食並不流行,直到一九七一年法蘭西斯‧莫爾‧拉彼所著《一個小星球的飲食》暢銷,才掀起素食熱潮。拉彼研究饑荒問題,發現生產一份肉食,要花費十四倍的穀物飼料。美國的穀物百分之八十是牲畜消費的,如果美國人減少百分之十的肉食,便可解除全球飢荒。

這本書一出版立即洛陽紙貴,銷行數百萬本,拉彼也成了素食運動的先驅。但是素食仍然使很多人疑慮難消,因為在倫理上固然應該吃素,卻又擔心營養不夠,有害健康。一九八七年約翰‧羅賓出版《新美國飲食》,書中揭露飼養與屠宰的殘酷恐怖,旁徵博引指出肉食對健康的侵害,闡明畜牧業對於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影響當代及子孫後代的生存。

素食主義的興起,非僅改變人們的飲食習慣,因為人們活得更為愉快和健康,減少對醫療和藥物的需求,同時改變農業經營型態,更促進健康食品工業的發展。最大的改變則是「人道主義社會」的再生。由本報主辦的「台北國際素食暨有機產品博覽會」,即在為改變飲食習慣、增進人類健康、建立人道主義社會盡一份心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