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Ming
文/陌上君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男兒血,英雄色。為我一呼,江海回蕩。山寂寂,水殤殤。縱橫奔突顯鋒芒。」這首南北朝民歌〈敕勒歌〉描繪了大漠草原碧空如洗、遼遠蒼茫的壯闊景色,和遊牧民族挽弓降馬、豪爽率性的生活方式,這些充滿原始活力的畫面時不時出現在小說或電視古裝劇中,令人心生嚮往。
自古以來,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哪兒有豐美的水草,就往哪兒遷徙,所以他們居住的房子必須能隨時移動、隨時搭建、隨時拆卸。在歷代遊牧民族的傳承和發揚之後,成為今天看到的樣子。而這種房子,就是民歌中提到的「穹廬」,蒙古人所住的氈帳──圓頂大帳篷,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蒙古包。
蒙古包的組成有3大要素,蒙古語稱為陶腦(天窗)、烏尼(木杆)、哈那(圍壁):
1.陶腦:蒙古包的天窗,能通風、排煙,並使室內採光良好。
2.烏尼:細長木杆,主要功能是支撐蒙古包頂棚,輻射狀排列,一端撐陶腦,一端架在哈那上,相當於人體腰部,連接上下半身。
3.哈那:由柳條編織而成菱格狀,是蒙古包的腿(相當於現代房屋的梁柱),可自由開合,調整蒙古包的高度和面積。蒙古包常由4扇型哈那構成,6~8扇型是有錢人居住,12扇型在古代是王公貴族和喇嘛才能住。
蒙古包的骨幹架設完成後,以苫氈覆蓋,冬暖夏涼的可攜式房屋就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