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子婿燈 結婚禮器列保存技藝

 |2023.02.10
908觀看次
字級
匠師董騰祥將金門的傳統技藝「子婿燈」發揚光大。圖/中央社

【本報台北訊】中華文化總會「匠人魂」拍攝計畫深入金門走訪「子婿燈」第二代匠師董騰祥,記錄這項傳承已久的民間技藝,以及匠人認真琢磨技藝的精神。

中華文化總會指出,金門傳統文化中的嫁娶習俗,新郎需準備「子婿燈」,於婚禮當日由晚輩提著這對燈籠為前導伴著鑼鼓隊遊街迎親,所以子婿燈也被稱作「新郎燈」,而燈在閩南語諧音為「丁」,有著「添丁」的涵義。

董天補是金門「子婿燈」第一代匠師,二戰期間1937年日軍登島導致金門與廈門斷航、無法從廈門購買子婿燈,居民向董天補求助。喜歡繪畫的董天補參考汰舊的燈籠,一點一滴描摹古典式樣,並鑽研出獨門工法,成功復刻這項當地婚禮必備的禮器,家中也因此從務農轉向製作子婿燈營生。

從頭學起  開啟製燈之路

不過隨著時代變遷,「子婿燈」製作技藝面臨消逝危機,所幸匠師董騰祥毅然決定回家繼承父業,已屆壯年的他轉行從頭學起,白天陪伴父親董天補傳承家業,夜裡自己繼續苦練技藝,開啟他一生懸命的製燈之路。

小時候,董騰祥還不懂子婿燈對於傳統文化的意義,那個年紀只懂得,「做子婿燈改變我們的生活,多一個收入。」以前,客廳就是父親的工作室,全家分工明確,一起做著家庭手工,幫著父親將28根燈骨的竹子組裝完成。

過去印象只是養家糊口的子婿燈,在回家陪伴父親的歲月裡,有了深刻地變化,子婿燈成為了父親70年匠人精神的象徵,同時也背負著父親對於子婿燈文化傳承的期待。

夜間苦練  「常做手就熟」

董騰祥始終謹記父訓「常做手就熟」,8年間他白天陪伴父親,夜裡苦練技藝,董騰祥說,「光是看,你看100年也不會懂,如果不親自動手,一定也不會,就是愈做經驗就愈好。」

2016年董天補辭世後,製燈技術成為金門文化局列冊追蹤保存的傳統技藝,董騰祥則繼續傳承父志,將這項根植於金門的傳統技藝發揚光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