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坐塔荼毘 來世再做和尚

妙熙 |2023.02.10
3496觀看次
字級
星雲大師法體真身坐塔(圖),設計源於印度拘尸那揭羅城中的涅槃塔。圖/人間社記者趙啓超
星雲大師法體真身坐塔,設計源於印度拘尸那揭羅城中的涅槃塔(圖)。圖/123RF

文/妙熙

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12歲出家,至今僧臘85載,通達佛教教理、儀軌。他囑咐弟子,圓寂後所有備事項,皆遵從佛制和佛教儀軌進行。

此次,星雲大師法體真身的坐龕,質樸莊嚴,未曾見聞,其實是考據佛經典故後,所進行設計的涅槃塔。

大師法體真身坐入塔中,7日後荼毘火化,為「坐塔荼毘」,並非外界所傳坐缸圓寂,數年後開缸成為肉身菩薩的模式。

有那些佛制儀軌呢?

●為何是坐化?

所謂「坐化」,是指修行成就之人,於臨終之時,端坐至命終,又稱「坐逝」。

「坐化」不同於凡俗,有兩個原因:一是臨終時的姿勢是坐著,一般人則是躺著;二是表示善終,臨終時沒有痛苦。佛教稱為「恬然」、「怡然」,坐化後之遺體一般予以火化。

●為何7日後荼毘?

荼毘,是梵語的發音,就是火化、火葬的意思,主要是指僧人往生後的火葬。

據《大般涅槃經》記載,佛陀在涅槃之時,本來1日就要火化,後來延至7日才火化。大師選擇7日後火化,也是有來源。

●坐缸與坐塔有何不同?

「坐缸」,是佛教的複合詞,即「坐化」與「缸葬」的合稱。所謂「缸葬」,又稱「甕棺葬」,是指將往生者放入陶製容器中安葬。

「缸葬」文化早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就已經流行在黃河流域。佛教將「坐化」與「缸葬」結合起來,最早出現於明代。這次星雲大師並非坐缸,而是坐塔。

●大師所坐的是什麼塔?

大師坐龕設計為「涅槃塔」,此設計源自印度北方的拘尸那揭羅城中的涅槃塔。

拘尸那揭羅古城是佛陀最後說法、入滅,以及八王分舍利的地方,城中現存建築包括涅槃寺、涅槃塔、蘭巴爾塔及多座佛塔遺蹟。

涅槃塔位於涅槃寺後面,傳說該塔為佛陀涅槃處,存有佛陀舍利。該塔高2.74公尺,為米白色覆鉢式塔,表面光滑,無雕刻。

●一般往生助念都是阿彌陀佛,大師為何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大師一生信奉佛陀的人間佛教,大師認為「佛教只有一個教主釋迦牟尼佛,不論是什麼佛、菩薩,都只是釋迦牟尼佛的千百億化身。」

星雲大師說,如能證悟般若緣起,就會了解三大阿僧祇劫、東方世界、西方世界等等,都是方便說法。我的世界、我的自由解脫,佛力可以加持,但需要靠自我去完成。

●為何大師說自己沒有舍利子?

舍利是梵語,在印度火葬後的骨灰都稱為舍利。

大師說:佛陀不標奇立異,一生示教利喜,要讓人明心見性,在生活中給予人間社會服務與關懷,不一定要人崇拜舍利。所以佛陀自己都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大師會以什麼方式乘願再來?

星雲大師說過,他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就是做好一個出家人,並發願來生還要再當一位和尚,推動人間佛教。

●沒有大師的日子,怎麼學習佛法?

就像佛陀有三身,法身、報身、化身。大師的報身雖然圓寂了,但大師所留下的智慧,已經有語言、文字、書籍、影像等,只要我們願意向他學習,大師的法身是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在。

大師的化身就更多了,他的僧信弟子,都信奉人間佛教,願意為人服務,給予關懷,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那麼我們也都是大師的千百億化身。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