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智慧】原住民 新野菜文化

文/灃食蔬食季刊  |2023.01.16
2843觀看次
字級
用林投葉編織的阿里鳳鳳。圖/吳雪月提供

文/灃食蔬食季刊 

「野菜」是什麼?可以吃嗎?野菜其實就是可以食用的野草,像是熱炒店常見的過貓、龍鬚菜等,都算是野菜。原住民的傳統日常飲食大多取材自然環境,像阿美族的飲食與野生植物有緊密關係,充滿豐富的野菜文化。

來自花蓮阿美族的吳雪月,不但積極投入推廣野菜的食農教育,也關心保種工作,成立「原住民族野菜學校」,帶領民眾體驗人與植物的共存共榮,人與土地密不可分的生態關係。進一步認識飲食背後的文化意義,更實際將山林間的野草化為餐桌上的美食,讓「吃在地」這件事情,擴展文化的厚度與深度。

 花蓮阿美族的吳雪月,積極推廣野菜食農教育,更將山林間的野草化為餐桌美食。圖/吳雪月提供

野菜教母 因緣際會

吳雪月投入野菜文化推廣已經超過20年,被稱為「野菜教母」。原本學的是外文,大學畢業後回到花蓮當教官,剛好遇到時任前監察院副院長的孫大川向她邀稿,「妳,能不能寫3篇有關原住民野菜的故事?」從此,一路踏上野菜世界。

起初,從拍照開始練習,踏遍花蓮的鄉間,將所認識的野菜都記錄下來。除了拍照記錄,她也積極跟父母親學習各種野菜的阿美族語,並採集每種野菜在阿美族文化中如何被使用。於是,一個一個的野菜故事,就從日常生活的記憶中躍然而出,將阿美族人如何在生活中善用野菜的文化,透過文字和影像分享出來。

 林投樹的嫩心經過處理,外觀如竹筍,燉湯或直接炒食都很美味。圖/吳雪月提供

採摘野菜 辨識方法

阿美族人採集野菜,熟悉野菜的食用部位與採摘時間,這就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一般人會直覺地認為,野菜應該是生長在深山裡, 她提到,不只在山裡,就連荒廢的空地、原野及馬路旁的鄉間小路也隨處可見。

採集野菜的必備知識,就是辨別植物是否有毒。從小她就被長輩灌輸一個簡單的辨識原則:「動物可以吃的,人吃就沒問題。」像是鳥類、松鼠或是哺乳動物食用的野生蔬果,通常人類也可採食。另一個辨識方式,就是摘一小片嫩葉在舌尖舔一舔,如果沒有麻麻的感覺,通常就是可食用的野菜。

吳雪月強調,認識野生可食用的植物,除了根據生活經驗的累積,也可從植物的特性、形狀來辨識是否有毒或可食。如果能將原住民飲食文化與野外求生做結合,相信能讓現代人更懂得環境保育的重要。

 食茱萸的嫩芽香味可作為香料去腥味,種子有辛辣可替代胡椒。圖/吳雪月提供

野菜滋味 傳統美食

談到自己最喜歡的野菜,吳雪月直覺回答:藤心。藤心是阿美族具代表性的野菜之一。在她兒時的印象裡,父親一到暑假,便會消失個3、4天,一回來,就會帶著許多平時難得見到的藤心回家,準備慶祝阿美族的豐年祭。其實平時不常採集藤心,因為阿美族人希望藤心可以長得更高、更長,最後可用來蓋房子。由此可見,藤心對阿美族的重要性。

藤心也是阿美族的傳統美食中令她印象最深刻的野菜滋味。「藤條,還沒有纖維化的那一段最好吃,又苦又澀……」其實,多數的野菜不是苦,就是澀,但最重要的是,你要怎麼去料理。

 黃藤長滿刺的外皮。 圖/吳雪月提供

另外,像是在海邊常看到長滿刺的林投樹,它的葉子可用來編織草帽、背包、蚱蜢等童玩,以及被族人稱為「阿里鳳鳳」的阿美粽,也是昔日阿美族婦女必修的技藝。帶有甜味的果實,可當作孩子們的零食;採集下來的嫩心經過處理,外觀如竹筍,燉湯或直接炒食都很美味,也是阿美族人最喜歡的野菜。

野菜料理新風味

許多人在市場被各種野菜吸引,但最後卻敬而遠之,買不下手,原因多半是「不知道怎麼煮」。因此除了教大家認識野菜,吳雪月也實際走入廚房,推廣如何將眼前的野菜,料理成一道道美味佳餚。

不同的野菜各有風味及特性,每個人對它的喜好度也不同,除了原住民吃野菜,近年來「野菜箱」也愈來愈受歡迎,許多人會透過小農配好各式各樣的菜宅配到府。不過,吳雪月提醒,野菜各有特性,雖然可搭配其他食材一起料理,但也不是隨意搭配就好,就像不是每種菜都適合放入蔥、蒜、薑一樣。

 將皮削開後白色的藤心是阿美族具代表性的野菜之一 圖/吳雪月提供

野菜料理 汆燙再烹調

總體來說,多數野菜都有高纖維質,風味多具苦、澀,要去除苦澀又要使它軟化,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汆燙」,經過「汆燙」後再拿來炒煮或烹調,就會削減許多苦澀的滋味。某些帶有黏性的野菜,如山藥、落葵等,可以用天婦羅的料理手法,沾麵糊炸過之後,可改變野菜口感。

另外,帶有辛辣味、酸味的野菜,如食茱萸、野秋海棠,則可以順應其特性,經過煮燙後,乾脆將它作為調味料,不然就是用來加工或跟其他植物一起食用,慢慢地也會習慣這種味覺刺激。對於不習慣吃野菜的人,她則建議先從沒有特殊味道的野莧菜、龍葵、昭和草等常見植物開始嘗試,原因是這些野菜處理起來較為簡便,只要素炒或煮湯就相當可口。

花蓮現在愈來愈多餐廳使用野菜做為菜單上的選項,也因應時節推出不同的當季野菜,所以在餐廳可以看見各式各樣的野菜上桌。例如,在七、八月盛產、外觀成肉刺狀的「麵包果」,就常以湯品,甚至焗烤方式呈現。吳雪月說,很多人不知道麵包果可以吃,其實這才真正是阿美族的獨門料理……

 圖/灃食蔬食季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