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財政部長蘇建榮強調,總預算加特別預算後,整體財政還是赤字,應該優先用來償還。圖/中央社
【本報台北訊】去年稅收超過預算數約4500億元,引起各界「還稅於民」聲浪,最終政府拍板每人普發現金6000元。剛卸任的財政部長蘇建榮今(9)日首度公開表示,還稅於民是假議題,強調總預算加特別預算後,整體財政還是赤字,應該優先用來償還。
金融研訓院舉辦的「共享經濟成果!還稅於民是最好的解方嗎?」研討會,蘇建榮受邀以北大財政學系教授身分出席並發表演講,對於還稅於民看法,他數度反問「這是應該的嗎」?
他語重心長表示,我不知道今天媒體效應會有多大,但我還是要基於財政專業,把事實說出來。
對於近日稅收超徵議題,他直言,「還稅於民」是假議題 ,「民」是這代人也是下一代人,但我們這一代已跟下一代借了很多錢來花,有多餘的錢就該用來償還,不能因為有多餘的收入就多花,更何況現在總預算加特別預算還是財政赤字,除非借來的錢用在下一代可享用的公共建設或服務上。
前財政部長蘇建榮強調,總預算加特別預算後,整體財政還是赤字,應該優先用來償還。圖/中央社
他說明,前年是最令人意外一年,首先是經濟表現方面,主計總處原先預測前年經濟成長率約5.4%,實際成長率卻高達6.53%;其次是上市櫃公司獲利也超乎預期,實際成長率高達約72%。
他進一步說,前年度證交稅收預算數1200億元、實徵數2700億元,大幅超過預算數1500億元,「這是行政失能嗎?違法超徵?」,強調不應如此認為,而是整體經濟擴張帶來的自然現象。
他認為,基於強化財政韌性與包容性成長的考量稅收實徵數大於預算數的運用宜審慎規畫,第一是優先用於減債,不必舉新還舊、實質減債,以增加未來因應重大事件發生時的財政韌性。
第二是應該留供未來融通赤字預算財源,減少舉債融通壓力;第三是很多國際組織強調「包容性成長」,針對部門或弱的中低所得者給予補助,避免對對已享有經濟果實的人「錦上添花」,以落實包容性成長的精神。
對於財政部被質疑是行政失靈、違法超徵,他痛批「豈有此理」,強調稅收實徵多於預算數,是經濟成長帶來稅源擴增的結果,「絕不接受有心人士違法徵稅的指控」,強調這是對所有稅務從業人員嚴重汙衊,而維持財政韌性與落實包容性成長的精神才是負責任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