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茶香】台北在地農情味

文/旅行好農雜誌 |2023.01.09
930觀看次
字級
早年居民賴以維生的農業早已退場,取而代之的是大樓林立,成為台北的新風貌。圖/旅行好農雜誌

文/旅行好農雜誌

台北在百年前所見仍然是阡陌良田,種稻、養鴨人家的故事,還曾經搬上大螢幕,為老時代留下記憶。就如同電影散場一般,早年居民賴以維生的農業早已退場,取而代之的是工商發達,工廠、大樓林立,近30年竄起的數位科技與時尚文創,展現了台北的新風貌。

在時代的洪流中,雖然農業已逐漸消失,但繁華的台北周遭,仍然有許多農民,願意彎著腰、流著汗守護這片土地,展現創新的農情味。請一起來品嘗台北在地的茶香吧!

 在時代的洪流中,仍然有許多農民,願意彎著腰、流著汗守護這片土地。圖/旅行好農雜誌

百年茶文化 南港包種茶

首先是南港包種茶,冷冷的冬北季風吹起,在空曠的花博市集裡,那一杯帶著淡淡花香、暖意的包種茶,在環境的對比下,更顯滋味非凡。為了親眼目睹存在百年仍然繼續飄香的茶園,筆者採訪茶農的過程中,在余家古厝和老茶農們一起喝茶聊天、撿茶枝,彷彿回到南港包種茶創始人魏靜時那個茶金的年代。

許多人剛開始喝茶時,是跟著市場的潮流走,計較茶區、海拔與烘茶技術,卻始終無法品出好茶的定義。2020年,南投中興新村舉辦的國際茶葉博覽會,筆者參與策畫,看著展示的包種茶文化路徑,心中便有了好茶的答案—— 只要是善待土地、有文化故事的茶,就是好茶。

國際茶博會活動結束後,回到台北只要有空就往花博市集跑,茶農陳添福伉儷總是熱情招呼,坐在簡單的茶桌前,當滾滾熱水沖下、微微花香溢出,拿起茶杯的當下,彷彿坐在迪化街,喝著台灣最有故事的老人茶。

 當滾滾熱水沖下、微微花香溢出,拿起茶杯的當下,彷彿喝著最有故事的老人茶。圖/旅行好農雜誌

鄉愁亦茶味 正欉鐵觀音

說到台北茶味,除了台灣原創南港包種茶,木柵正欉鐵觀音就是先民來台墾植,思念的家鄉味。茶樹漂洋過海經過百年,木柵鐵觀音也成為台北市值得分享的隱藏版好茶。

認識木柵鐵觀音,始於有機種植正欉的鐵觀音,接觸後對於鐵觀音的茶味從陌生轉為好奇。為此特別請懂茶的北投區農會推廣部主任王水祥帶路,陸續採訪張銘恭等多位在地茶師,他們現泡的鐵觀音帶焦糖、果香味。後續採訪的木柵青農是茶農第三代張欣柔、第四代張恩沛,他們帶著青春的心,將鐵觀音連結休閒農業體驗和茶鄉小旅行,重新詮釋了鐵觀音的茶滋味。

貓空本來就是欣賞台北美景的好地方,鐵觀音因緣際會落腳於木柵,雖然地形封閉,卻是代代傳承的特種茶味。推薦你來木柵貓空走走,這款跨海而來的百年好茶——正欉鐵觀音,就等你來奉茶。

 貓空是欣賞台北美景的好地方,鐵觀音因緣際會落腳於木柵,成為代代傳承的特種茶味。圖/旅行好農雜誌

北投大屯山 老茶草山紅

《陽明山國家公園的茶葉發展史——草山紅》作者陳志豪博士研究發現,兩百年前,漢人帶著茶種渡海來到大屯山區向平埔族人租地種茶,大屯山茶產業經歷清朝、日治時代,也曾經銷往國際,盛極一時,但在1970年代已逐漸沒落。

早年北投大屯山區確實種了很多的茶葉,當時主要是外銷,後來因為外銷停滯,農民改種桶柑、綠竹筍。這些老茶樹的存在,激發二代青農詹振嘉想把茶樹種回來的念頭,北投農會推廣部王文安主任也表示支持,特別商請坪林二代茶農,2022年有機包種茶得主蘇育裕擔任指導。

從選苗、定植、後續照顧給予協助,約定於2023年清明節種下。此舉除接續台北茶文化、「草山紅」茶故事,當然也可以讓親子來體驗採茶、認識小綠葉蟬。期待這分鄉土情懷,未來能帶起老茶復興運動,為台北增添一味重出江湖的老人茶。

 從鄉土情懷重新展現的生態茶園,可以讓親子體驗採茶、認識小綠葉蟬。圖/旅行好農雜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