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為身分證上的日期就是我的生日。
我想大多數人都這樣子吧!去年才知道,原本我的生日,不是身分證上的日子。
農曆與國曆之間,有將近一個月的差距。為什麼?
因為農忙沒有馬上申報戶口?可是,即使百忙,差距那麼多天,這個理由似乎有點牽強。
那麼是因為不識字的關係,要找個識字的陪同到公所登記,匆促之間時間兜不攏,就這樣延宕下來?
想想,似乎也不成立。理由如同第一種猜測,太牽強了。
趁清明回鄉之便,請教二哥,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原本那時衛生條件較差,醫學不似現在這麼發達、進步,即使一般的腸胃炎,也可能奪走一條小生命。換句話,到底能不能養得活,沒把握!
因此,慢報戶口的情形並不稀奇。也因此出現國曆上的生日與農曆不是同一天的情形。
看似沒什麼的背後,其實隱藏著先人與生活、生命搏鬥的艱苦痕跡。
四○年代台灣農村普遍清寒,三餐難得吃到純白米飯。不到百分之二十的米,配上百分之八十的地瓜可不像現在那麼甘甜、顏色又多的地瓜,而是有蟲吃過、曬乾了的甘藷簽。吃起來有股濃濃的臭味,而且大部分地瓜都不甜。
所以,「做生日」是大人才有的專利,而且必須上了年紀,例如六十大壽,八十大壽等特別的年紀,才「隆重」慶生。小孩子,沒人理會你究竟什麼時候生,別談慶生了!
結了婚,為這「生日」挨了不知多少年的抱怨、牢騷。
妻娘家從大陸來台,丈母娘在大陸是富貴人家,有傭人陪同上學,燕窩是家常甜食。到台灣之後,經濟條件大落,但也還維持為家人做生日的習慣。我常忘了自己的生日,也忘了妻的生日。
忘了自己生日,無所謂。忘了妻的生日,就免不了得好一陣子看不到好臉色。不過,或許妻知道這是家庭背景使然,逐漸不在意了。
今年,又是妻提醒我的生日。帶著二隻小犬到雙城街吃最近比賽得冠軍的麻油雞,然後散步回家,走了一個半小時,回到家,「寶寶」連階梯都上不了,趴在那裡喘氣,好逗趣。
今年,過了一個印象深刻的生日!
(作者為興國管理學院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