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台灣 頭目穿清官服

江俊亮 |2022.12.28
1911觀看次
字級
〈敦仔衣冠盛粧圖〉描繪岸裡社頭目潘敦仔,穿著清朝官服的樣貌。 圖/記者江俊亮

【記者江俊亮嘉義報導】故宮南院即日推出「台灣意象展」,以數位科技呈現歷史上的台灣風物、帝國眼中的台灣,還有原住民頭目潘敦仔穿著清朝官服、打赤膊的畫像,以及廟宇中為何會有西方臉孔的「憨番」扛廟角等典故。

故宮南院表示,台灣從17世紀起,即是東、西方文明交會之處,早期西洋人大多以獵奇者的主觀想像來描繪、記錄台灣,例如1728年出版的《偶像崇拜者之儀式及宗教習俗》,畫家筆下的台灣就顯得很洋化。

法國藝術家伯納德.皮卡特的〈媽祖廟〉,有濃濃西洋風。圖/故宮南院提供

濃眉大眼、蓄鬍 
幽默詮釋洋番


這次展出一幅名為〈媽祖廟〉的西洋畫,是法國藝術家伯納德.皮卡特(Bernard Picart)所繪,大約成畫於1726年,這也是台灣媽祖第一次被介紹到歐洲。

畫中呈現的媽祖娘娘很有「歐洲風格」,「歐風媽祖」頭頂兩側,各有一隻長著翅膀的龍,張開雙翅守護,千里眼與順風耳也都長著西方人的臉孔,因此這幅畫與其說是媽祖廟,其實更像西方教堂。

而台灣住民也將西洋客的物品融入生活及信仰,例如:用火繩槍打獵,或早期傳統廟宇建築中,都有濃眉大眼、蓄絡腮鬈鬍的「憨番」扛廟角,傳達出早年台灣住民對於「洋番」或「紅毛番」的幽默詮釋。

故宮南院指出,「憨番擔梁」、「憨番扛大杉」、「力士扛樑」等傳統廟宇構件,有人認為是中國大陸屢受列強欺負,因此以「憨番」扛廟角來抒發不滿;也有人認為荷治時期,荷蘭人曾僱用黑人苦力,才有這種造型構件,不過這些說法都有待考證。

展件有兩幅〈岸裡社頭目潘敦仔像〉,對比鮮明,一幅是〈敦仔衣冠盛粧圖〉,即潘敦仔穿著清朝官服的畫像,另一幅則是潘敦仔坦胸露腹,由年輕族人服侍抽菸斗的畫像,為早期「土官」留下鮮明印記。

故宮南院指出,台灣中部岸裡社的興起,主要是潘家第3代土官潘敦仔受封;1721年朱一貴之亂,潘敦仔與通事張達京,率岸裡社居民守禦大肚溪,並擔任官兵嚮導,獲清廷賞賜六品官職,之後接任岸裡9社的總通事、兼管3大部落,因而有潘敦仔穿著清朝官服的畫像。

至於晚近的〈台灣蕃族相貌圖〉,是日本學者伊能嘉矩根據鳥居龍藏教授的黑白照片,委託畫師繪製,1900年於法國巴黎「萬國博覽」展出,1929年入藏台北帝國大學(台灣大學前身),目前典藏於台大人類學博物館。

〈台灣蕃族相貌圖〉是日本學者根據黑白照片,委託畫師繪製而成。 圖/故宮南院提供

還原30年代喫茶店 
體驗環島旅行


故宮南院表示,特展以兩條軸線的歷史進程探索台灣,第1條是「帝國的凝視」,從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清帝國到日本帝國,以帝國治理角度來探索;第2條是「在地的動能」,以台灣本地人歷經不同政權統治後,發展出自己的論述與描述自己的方式。

故宮南院大廳還有「沉浸式劇場」,以7支主題影片,搭配擴增實境與虛擬實境科技,讓遊客體驗台灣歷史上的藝術人文與地理風貌,展場設計多項互動裝置,例如:「台灣人、一家人」拍照裝置,可以重疊參觀者影像,合成「新台灣人」的臉、「體驗摩登區」除了感受30年代喫茶店場景,還可以來場環島旅行。展期至明年8月27日。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