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林園濱線的鄉愁」 學生探索石化產業生成

王淑芬 |2022.12.27
1213觀看次
字級
高雄市港埔國小與高市圖策展「林園濱線的鄉愁」,孩子從中學習並了解地方產業的發展史,讓孩子對環境有更深厚的情感。圖/高雄市教育局提供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透過策展看到林園石化產業的生成、探索石灰窯的由來!」高雄市港埔國小與高市圖合作策展「林園濱線的鄉愁」,孩子從中看到地方產業的發展史及文化資產保存的重要,讓孩子對環境有更深厚的情感連結。

「林園濱線的鄉愁」展覽至明年1月31日止,高市圖歡迎民眾到林園分館觀賞並認識林園產業的發展及生態棲地的物種。

林園因為有石化工業,嚴重的空汙讓人嫌惡,但是產業的生成有其歷史背景,早已被負面印象所淹沒。

「林園濱線的鄉愁」展分海巡文化、石灰窯再現、1973年後刻在心底的畫面等區塊展示地方發展沿革。

圖 /高雄市教育局提供

5年級學生的創作物件訴說對家鄉駱駝山的「有情」,還有早期民眾就地取材咾咕石造就「石灰窯」興盛的產業,如今的林園已形成候鳥禽的重要棲地。

4年級學生的創作物件訴說海的「有義」。同學傳達討海人生的風浪,透過媽祖神轎出巡安撫漁民焦躁不安的文化符碼,並轉譯成祈福椅的創作意涵,孩子更許下地方國泰民豐的心願。

而參展的同學也針對林園石化產業造成嚴重空汙有所嫌惡,經過爬梳探索而了解林園石化產業是1973年世界「能源危機」之際,在台灣產業結構的需求下,政府核定林園高屏溪口設立「林園石化工業區」,此後的石化工業區與林園成為相依的命運共同體。

經過約半世紀的產業發展,石化工業與地方共存;林園人致力環境正義及保護,成為鮮明的林園印記。林園人努力要改善環境及空汙,也打造林園溼成為家鄉的地景,一幅幅刻在心底的畫面讓孩子深刻看到地方的產業印記。

圖 /高雄市教育局提供

特別的是,不少同學因為參與跨域學習及展覽,才知道原來黑面琵鷺和鸕鶿是林園常見的冬候鳥過客,有為數約2000隻的鸕鶿,每天從鳳山水庫飛到高屏溪出海口覓食,傍晚再返回水庫棲息,水鳥展翅飛翔的身影成為鳥友爭相捕捉拍攝的畫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