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公布第二波新內閣名單,其中最受矚目的教育部長,由前政大校長鄭瑞城出任。即將就任教育部長的鄭瑞城,也馬上被要求表態對一綱一本和一綱多本的看法。
鄭瑞城在與媒體座談時,表態「傾向」一綱多本,但不否認一綱多本存在許多問題,學生有課業壓力,家長有經濟壓力,出題技術也該改進;至於北北基所堅持的一綱一本問題,他認為五二○後,可透過黨內機制協調。
針對準教育部長的表態,台北市教育局長吳清基重申,北北基推動一綱一本的政策不會改變,一切依規畫時程進行。他強調,北市不是與教育部唱反調,而是要在眾多教科書中選擇最好的一本,以減輕學生、老師及家長的壓力。
鄭瑞城和吳清基均表示可以透過黨內協調解決此一爭議,但事實上若北北基堅持自行辦理基測,還是會面臨目前被質疑的問題,即迫使一些學生必須在中央及北北基所舉辦兩種基測都考。
因此,一綱一本或一綱多本的爭議還是在於基測,對此問題鄭瑞城無法給予肯定的答案,是否要全國統一基測,還是可以讓北北基自辦基測。甚者此例一開,未來國內十五個考區若比照辦理各自辦基測,並且也如同鄭瑞城所言,把一綱一本擴大為區域性選書;屆時,是否會走上以往高中聯考的回頭路,是令人憂慮的。
教育部日前表示,一百學年度起,基測將只作升學門檻而非入學分發的依據。事實上,基測原本就不是為了考試分發而設計的。所以,一綱多本或是一綱一本,對於以基測來檢定學生的學習能力並沒有直接的影響,但是,當把基測視為高中入學的唯一依據時,家長們自然對基測的分數分分計較,也就會以考試至上的著眼點去看一綱多本或一綱一本,學生考試壓力自然就有增無減。但是無論是一綱一本或一綱多本,只要把基測定位為高中入學依據時,學生、老師、家長和學校依舊無法擺脫升學考試壓力。
以高中學測或大學指定考試為例,不僅是一綱多本,更是多綱多本,可是卻沒有人要求改為一綱一本來減輕學生的考試壓力,因為大家已經習慣這樣的考試模式與壓力。
所以,對於國中基測,一綱一本或一綱多本何者能減輕學生的壓力,並不是問題之所在,重要的是在於如何擺脫基測分發的夢魘,不再讓學生和家長們計較分數的高低,而是回歸到基測的原點,只做為高中職升學的門檻,方有可能真正達到減輕學生入學考試的壓力。
鄭瑞城強調,他擔任教育部長希望讓學生快樂學習,也表示這聽起來簡單,但境界滿高的。確實,讓學生快樂學習是台灣推動教改的主要目標,但多年來教改方案一改再改,學生的負擔也愈改愈重,愈改愈不快樂。所以要讓學生真正快樂學習,必須看清問題之所在,不要陷於一綱多本或一綱一本的泥沼,而是回歸到基測的根本精神與目標,這才是教改真正問題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