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走廊】福星台灣:台灣物產生態大觀 ( 16-1 )清朝時期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2022.12.23
1312觀看次
字級
█《福星台灣》歷史畫冊(4冊) 徐宗懋圖文館於2021年推出史詩巨著《福星台灣》,全套四冊: 1.《台灣原民山海之鄉》 2.《台灣容顏古早時光》 3.《台灣城鄉建築大觀,1860-1960》 4.《台灣物產生態大觀,1860-1960》 每冊定價新台幣3800元,本報讀者優惠價2900元,四冊合購9800元。這是一套典藏的傳家之寶,保存了台灣最珍貴的歷史影像。此購書服務非由《人間福報》經營,意者請聯繫徐宗懋圖文館: shu4364@ms62.hinet.net (02)2368-4364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安平港附近的傳統竹筏 1870年代,清朝光緒初期,台南安平港附近的傳統竹筏,使用草編的風帆。一般而言,行駛於台灣近海的是船身較大的中國式帆船,至於在安平港附近捕魚作業的則是小型竹筏。這張圖片是木刻版畫,刊載於19世紀法國刊物中,也是西方人看到最早的台灣景觀之一。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原住民搗米的器具 1870年代,清朝光緒初期,原住民部落的生產型態,五位族人分別拿著木樁和竹編的篩子,木樁主要是搗糯米時使用。糯米和小米均為原住民的主食,此一時期,原住民的生產型態仍然以狩獵為主,農耕居於次要的地位。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打狗港的西洋貿易船 1870年代,清朝光緒年間,打狗港的西洋船隻。1860年,英法聯軍之役後,大清開放沿海口岸,台灣開放了基隆、滬尾、安平和打狗四個港口。其中打狗港因條件優良,很快就吸引了大批西洋貿易船靠岸,哨船頭山下興建了主要的洋行,各種外國貨物湧入,貿易繁榮,成為台灣新興的經濟發展型態。這張照片象徵了台灣貿易新的起點,非常具有代表性。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基督教長老會的傳統宗祠建築 1870年代,清朝光緒初期,西方攝影師拍攝的平埔族在長老教會前聚集的景象。照片中的建築是閩南式宗祠,最初長老教會到台灣時,入境隨俗,會使用傳統的祠堂做為禮拜之處。這種現象在文化融合的過程中,更具有特別的意義。不過隨著更多長老教會牧師到來,以及本地信徒的增加,教會便開始興建起西式的教堂建築。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台灣農村生產力的基本型態 1860年代,清朝同治年間,台灣一處鄉間的木輪牛車。此一時期,獸力和人力是農村主要的勞動力量,圖片中的木輪牛車是典型的交通工具,主要用來運貨和載人。後方的茅草屋和木柵欄是農村常見的建築。這是一幅木刻版畫,反映了台灣農村生產力的基本型態,刊載於19世紀中期法國的刊物上,也是最早西方人對台灣農村的印象。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樹木茂密的原住民部落 1870年代,清朝光緒初期,台灣中部山區的原住民茅草屋,就建築型態而言,應屬於泰雅族部落的住屋。此圖反映早期原住民部落的生活環境,樹木茂密,呈現原始森林的狀態,也是台灣最早期的山區景觀之一。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原住民部落的建築形式 1870年代,清朝光緒初期,南台灣原住民部落的族人們。這是西方攝影師所拍攝最早的台灣影像之一,由於此時攝影術發展時間尚短,相機感光度較低,因此人物稍有移動即呈現模糊狀態。儘管如此,照片呈現了原住民部落的真實狀態,房子主要是由木頭蓋成,再鋪以茅草屋頂。事實上,這種建築形式不僅常見於原住民部落,在漢人居住的農村也相當普遍。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安平港附近的傳統竹筏

1870年代,清朝光緒初期,台南安平港附近的傳統竹筏,使用草編的風帆。一般而言,行駛於台灣近海的是船身較大的中國式帆船,至於在安平港附近捕魚作業的則是小型竹筏。這張圖片是木刻版畫,刊載於19世紀法國刊物中,也是西方人看到最早的台灣景觀之一。

打狗港的西洋貿易船

1870年代,清朝光緒年間,打狗港的西洋船隻。1860年,英法聯軍之役後,大清開放沿海口岸,台灣開放了基隆、滬尾、安平和打狗四個港口。其中打狗港因條件優良,很快就吸引了大批西洋貿易船靠岸,哨船頭山下興建了主要的洋行,各種外國貨物湧入,貿易繁榮,成為台灣新興的經濟發展型態。這張照片象徵了台灣貿易新的起點,非常具有代表性。

台灣農村生產力的基本型態

1860年代,清朝同治年間,台灣一處鄉間的木輪牛車。此一時期,獸力和人力是農村主要的勞動力量,圖片中的木輪牛車是典型的交通工具,主要用來運貨和載人。後方的茅草屋和木柵欄是農村常見的建築。這是一幅木刻版畫,反映了台灣農村生產力的基本型態,刊載於19世紀中期法國的刊物上,也是最早西方人對台灣農村的印象。

原住民搗米的器具

1870年代,清朝光緒初期,原住民部落的生產型態,五位族人分別拿著木樁和竹編的篩子,木樁主要是搗糯米時使用。糯米和小米均為原住民的主食,此一時期,原住民的生產型態仍然以狩獵為主,農耕居於次要的地位。

原住民部落的建築形式

1870年代,清朝光緒初期,南台灣原住民部落的族人們。這是西方攝影師所拍攝最早的台灣影像之一,由於此時攝影術發展時間尚短,相機感光度較低,因此人物稍有移動即呈現模糊狀態。儘管如此,照片呈現了原住民部落的真實狀態,房子主要是由木頭蓋成,再鋪以茅草屋頂。事實上,這種建築形式不僅常見於原住民部落,在漢人居住的農村也相當普遍。

基督教長老會的傳統宗祠建築

1870年代,清朝光緒初期,西方攝影師拍攝的平埔族在長老教會前聚集的景象。照片中的建築是閩南式宗祠,最初長老教會到台灣時,入境隨俗,會使用傳統的祠堂做為禮拜之處。這種現象在文化融合的過程中,更具有特別的意義。不過隨著更多長老教會牧師到來,以及本地信徒的增加,教會便開始興建起西式的教堂建築。

樹木茂密的原住民部落

1870年代,清朝光緒初期,台灣中部山區的原住民茅草屋,就建築型態而言,應屬於泰雅族部落的住屋。此圖反映早期原住民部落的生活環境,樹木茂密,呈現原始森林的狀態,也是台灣最早期的山區景觀之一。

█《福星台灣》歷史畫冊(4冊)



徐宗懋圖文館於2021年推出史詩巨著《福星台灣》,全套四冊:

1.《台灣原民山海之鄉》

2.《台灣容顏古早時光》

3.《台灣城鄉建築大觀,1860-1960》

4.《台灣物產生態大觀,1860-1960》

每冊定價新台幣3800元,本報讀者優惠價2900元,四冊合購9800元。這是一套典藏的傳家之寶,保存了台灣最珍貴的歷史影像。此購書服務非由《人間福報》經營,意者請聯繫徐宗懋圖文館:

shu4364@ms62.hinet.net

(02)2368-4364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