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王聖華(任林教育基金會心理諮商師)
小玉八歲的孩子在短短的兩周內暴瘦八公斤,四處求醫的結果只是讓小二的男生更不想開口講話。到處碰壁的小玉,聽到的也都是對小孩狀況的憐憫及檢討父母的話語,她崩潰了。
小玉從孩子出生前就已經計畫好了未來。望子成龍,給他最好的教育環境、最適切的課後活動、精心挑選的家教、堅持自己煮飯可以給孩子均衡的營養,而在小玉無微不至的照顧下,孩子得到的卻是精神科醫師的確診單。
小玉的心裡一直在喊著:我做錯了嗎?我只是想要孩子好啊!為什麼會這樣
你的周遭有像小玉的親朋好友嗎?還是你,就跟小玉有點像呢?
其實,亞洲的父母們都可能跟故事中的小玉有點像,我們都很期待自己的小孩可以更好,至少比我們好。但我們的好,一定跟孩子的好「不一樣」,因為每個人都是不一樣且獨特的個體,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所以不會有相同的兩個人,也不會有「你只要聽爸媽的,你就會成功(或減少走歪路)」。但為什麼我們還是期待孩子聽爸媽的話呢?其中一點可能是因為這些期待是大人的,不是孩子的。
有些人看到這裡可能會有個心情,那我就不要有期待了?不要管小孩了?我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還多欸,而且我都是為孩子好啊,為什麼他/她就是不懂呢?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華人的舊社會構成是以家庭為單位,需要在團體裡才能生存,而在團體之外的都不是同一國的,都不是好人。沒錯,一群人可以走得遠,但如果這群人忽略了個別差異,忽略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創意,忽略了每個人都有被尊重的需求,那這個團體產生的只會是衝突而不是安全,是對立而不是信任,而安全感跟信任感是一個人感受到被尊重的重要元素。
當家庭這個團體沒有了安全感、沒有信任感,孩子感覺到不被尊重,但又因為要做個聽話的孩子而無法說出內心話時,累積的情緒能量總是要找個出口的,就像暴雨後的水庫需要緊急洩洪才不會垮掉,心情影響生理,身體的症狀就可能會是其中一個洩洪的出口。
隨著心理學的知識愈來愈普及,依附關係、原生家庭、自我覺察這些詞彙愈來愈被討論,父母們愈來愈了解對孩子的期待並不只是對孩子的期待,有時候也包含了自己小時候的遺憾,不想讓孩子重蹈覆徹的心情,這些「我小時候沒有被好好對待、我也想被好好對待」的期待,轉化成我們對孩子的期待。
我們都好想要孩子好好的,這是身為家長最深的祝福,但重點是那個「好」,是你想要的,還是孩子想要的呢?
孩子想要的跟你的期待不一樣,這可能才是應該要發生的啊!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孩子擁有不同的潛能,這才是人類進步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