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塔可
文/嚴崑晉
記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識謝娘時。水堂西面畫簾垂,攜手暗相期。惆悵曉鶯殘月,相別。從此隔音塵。如今俱是異鄉人,相見更無因。
這首詞分為兩段,就詞的形式而言,不分段者稱為「單調」,分兩段者稱為「雙調」,分三段者稱為「三疊」,分四段者稱為「四疊」。
雙調兩段是詞中常見的形式,又稱「雙疊」(「疊」是重複的意思)、「兩闋」(「闋」是樂曲終了的意思)、「兩片」(「片」是「遍」的意思),相當於我們現在同一個樂譜中的兩段歌詞。古代漢字直行書寫,因此前一段稱為「上闋」或「上片」,後面一段稱為「下闋」或「下片」。
〈荷葉杯〉是詞牌名,唐教坊曲名,有單調、雙調兩種格律。如溫庭筠〈荷葉杯〉:「一點珠露凝冷,波影,滿池塘。綠莖紅豔兩相亂,腸斷,水風涼。」不分段,所以是「單調」,是常用的寫法,稱「定格」;字數僅二十三字,所以是「小令」。韋莊〈荷葉杯〉是在單調的基礎上,再重覆填了一片,增四字,是變單調為雙調的另一種寫法,稱「變格」、「別格」。
這首詞從內容來看,是以男子的口吻抒寫。古代詞家一般是假託女子的口吻寫詞,是間接的替女子發聲,所以在心境上是經過了一番轉折。韋莊詞卻不是,他的詞作大多是直接抒寫自己的感受,說著自己的故事,雖然也有代思婦立言的作品,但畢竟是少數,所以直接抒寫就成為韋詞的特色。
詞的上片在追憶過往的一段感情,那是在一個深夜的花下與「謝娘」初識之時。「謝娘」是有典故的,是指晉代王凝之的妻子謝道韞,以才智著稱,亦具文才,有詩、詞、誄、頌等作品傳世,後人以「謝娘」代稱才女。雖然詞中對這位才女沒有描繪,但他們相聚的地點,有花,有小池塘,有畫簾,環境幽美,以此襯托出這位才女的才情。「攜手暗相期」,兩人傾訴暗自放在心中的愛慕之意;亦有一說,是約定相會的日期。
下片詞是承接著上片詞,尤其是開頭的部分,必須使上、下片的主題接得緊密、自然,這稱為「過片」。韋莊下片詞的主題是寫別後追念,延續上片的主題發展,而以「曉鶯」承「花下」、「殘月」承「深夜」,以「相見更無因」承「攜手暗相期」,做到了承上接下的要求。兩人相見是在深夜之時,不知不覺已是清晨,不得不分別了。晚唐戰亂的時期,這一別數年,人各一方,失去下落,更沒有機會見到面了。當時相聚的喜悅還留在心裡,讓人想起時,倍感淒涼哀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