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我的大女兒讀國三,平時習慣打妄語,她爸爸也不例外。最近發現每日一善撲滿的錢少了五分之四多,我問過老公和大女兒,他們都說沒拿錢,這段時間並沒有客人來我們家啊!面對這樣的事情,我該怎麼圓滿處理?
答:大部份叛逆的青少年都一樣,當他們做了某一件不為長輩或社會認同的事,其實真正目的不在於做那件事,而是背後有著也許連他們自己也覺察不到的心理陰暗面。說實話,即使是青少年專家,也一時難以處理圓滿,因為當他們下意識地不與外界妥協,連溝通都成問題,更別提改善了;更何況如果妳只是一味的要查個水落石出,女兒感受不到妳是出自關心,那就更難了。
如妳所說,女兒國三打妄語已成習慣,不禁要反問妳:「為什麼時至今日才想到要圓滿處理?難道過去沒有機會防患於未然嗎?」有一個因強盜殺人被判死刑的人,受刑前藉口要與母親話別,卻狠狠咬了母親一口,母親非常驚訝:「我從小愛你、疼你,看你比自己生命還重要,你一日孝恩都未報就犯下大罪即將行刑,竟還如此回報我!」死刑犯說:「母親啊!如果不是我小時候偷人東西您包庇我,長大後搶人財物您幫我做偽證,我今日的下場不致如此啊!」說的雖然是不負責任的話,卻也點出父母對子女犯錯時的態度有多重要。
建議妳先別想那撲滿裡的錢哪裡去了,有沒有客人來也不重要,都是挽不回的事實,不如把心思用來觀察──是觀察,不是監視──先生和女兒,用心久了,或許能找出一些他們打妄語的端倪,但請妳務必耐心一些,長久累積下來的習慣,不可能一朝半夕就改善。
把錢收好,把心打開,個人行為該負的後果責任不要幫他們承擔,他們不是妳。有責任心,有因果觀念,不正當的行為自然會慢慢修正。
這裡岔出題叮嚀幾句:假設錢果真不是這二人偷的,卻因為平時習慣打妄語被視為當然嫌疑人。
由此可知,打妄語的業報是這一世、而且很快就現行的,不得不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