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若愚
你認同知音難尋嗎?當一個人遇到困難挫折時,習慣的處理模式,往往也決定他未來方向,你認同嗎?
《知音難尋》是導演以自身聽力受損經歷為創作靈感而創作的電影。述說一位高中歷史老師東尼遇到人生困境時的故事。過程中,他經歷悲傷的五個階段:不接受、憤怒、接受、處理、放下,最後找到生命中的知音,更找到人生的伴侶。
聽力減退選擇逃避
當人們遇到問題,有人選擇逃避、有人選擇忽略,這些方式皆無法解決問題;就像電影中的東尼,在人生半百時,遇到聽力減退,加上男性自尊心作祟,為了掩蓋自己的聽力障礙,他選擇逃避,進入自己世界,對於外在一切漠不關心。
上課時自顧自地講課,不理會學生反應;開會時,和同事雞同鴨講;回到家,將音樂開到最大聲;這些行為不但無法解決問題,反而使問題更複雜,導致學生、同事的誤會,甚至鄰居每天來敲門抱怨等。
直到某天,遇到一位鄰居小女孩,因父親突然過世,造成她心理受創,無法開口說話,兩人在樓梯旁相遇,最初選擇靜默相伴,後來,東尼告訴小女孩他的小祕密;兩人的互相陪伴,也間接看到彼此缺陷,並療癒彼此。
終於,東尼接受好友鼓勵,選擇面對解決聽力問題;裝上助聽器,雖然解決了聽不到的問題,卻也衍生出其他問題。
克服面對身體殘疾
影片裡,除了看到聽力不佳的人有聽不清楚的苦楚,也點出戴上助聽器後,一切聲響都過於清晰的不舒服感。諸如:鄰座同事飲食的咀嚼聲、外面馬路的車水馬龍聲音等。主角思考喧鬧與寧靜間真能找到平靜嗎?
劇中,從人的互動中,不但帶出同理心,似乎也引導我們去感受,當面對殘疾人士時,大家需要多一些同理心及善意,才能幫助像安東或薇蕾特小女孩,能有意願或勇氣去克服、去面對身體的殘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