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昨召開第2次委員會議,並在會中通過淨零科技方案,將依程序報請行政院後公布。國科會主委吳政忠表示,國科會明年將投入119億元推動5大淨零科技領域,包含推動氫能發電、自然碳匯、碳捕捉利用及封存等,但其中最棘手的議題在於「社會溝通」。
國科會科技辦公室執行祕書葉哲良指出,淨零方案路徑有5大科技領域,包含永續及前瞻能源、低(減)碳、負碳、循環、人文社會科學等。其中包含碳捕捉利用及封存、氫能發電、綠運輸等。但葉哲良認為,最重要的是人文社會,因為科技不可能解決人類所有問題。
葉哲良表示,2030年前將啟動全球首座100MW(百萬瓦)級浮動式離岸風電商轉、1GW(10億瓦)級甲烷裂解去碳燃氫機組,並透過跨部會協作,數位科技協助生活與產業轉型;2030年後希望深層地熱電廠總裝置達GW級,並完成商業化氫能儲運技術與設施。
另要擴大低碳製程與氫能燃燒等技術,協助產業減碳達2000萬噸,布局廢棄物資源循環應用體系,讓營建廢棄物與塑膠廢棄物全循環應用。
葉哲良也說,台灣是製造業大國,產業減碳相當重要,但回到生活與社會面,如何建立對話機制,建立淨零機制與指引是一項挑戰。譬如氫能要落地,最重要的是社會溝通,如同過去推動風力發電,社會溝通是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