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走廊】 福星台灣:台灣城鄉建築大觀 ( 18-16 )日本殖民:花東、澎湖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2022.12.02
1524觀看次
字級
馬公觀音亭 1920年代,澎湖馬公觀音亭,為當地代表性的觀音廟,也是澎湖縣境內歷史最久遠的古廟。觀音亭於清初康熙年間興建完成,寺廟規模相當宏偉,惜1884年在中法戰爭期間遭到破壞,寺廟裡面的文物和觀音像皆為法軍所掠奪。 廟前的石獅十分特別,是由糯米漿、石灰以及黑糖水調和砌成的,堅固且長久未損,成為馬公觀音亭的守護指標。廟前可遠眺西嶼,附近有一道玄武岩形成的防波堤阻隔,因此寺廟下方的水池十分平穩寧靜,是戲水的好去處。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福星台灣》歷史畫冊(4冊) 徐宗懋圖文館於2021年推出史詩巨著《福星台灣》,全套四冊: 1.《台灣原民山海之鄉》 2.《台灣容顏古早時光》 3.《台灣城鄉建築大觀,1860-1960》 4.《台灣物產生態大觀,1860-1960》 每冊定價新台幣3800元,本報讀者優惠價2900元,四冊合購9800元。這是一套典藏的傳家之寶,保存了台灣最珍貴的歷史影像。此購書服務非由《人間福報》經營,意者請聯繫徐宗懋圖文館: shu4364@ms62.hinet.net (02)2368-4364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花蓮港市街景 1940年代,花蓮港市。花蓮舊稱「洄瀾」,清代屬台東直隸州蓮鄉範圍。1909年,日本政府將台東廳分為台東、花蓮港兩廳。1940年,花蓮港街升格為花蓮港市,照片為改制後拍攝,從當年昭和紀念館一帶往西南方眺望。 照片左側遠方的圓頂建築物,為台灣銀行花蓮港支店,再往右邊的四方屋頂,則是花蓮港廳行政中心。照片最右邊極遠處的方形建築是花蓮港驛(舊火車站),再往左邊一點,有著尖塔的大型建築為鐵道處花蓮港辦事處,今之花蓮舊鐵道文化館,乃此照片中唯一留存至今的官廳建築物。 (人文地理考證/何之浩)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花蓮佐久間神社 1930年,花蓮佐久間神社建築,位於今花蓮天祥公園內。佐久間左馬太為第五任日本駐台總督,1874年曾參與攻打台灣屏東排灣族的「牡丹社事件」。1906年接任台灣總督後,開始推出「理藩事業」,全面控制原住民部落居住地,以執行山林殖民開發工作。 1914年,佐久間派出大軍從南北兩路以強大火力鎮壓花蓮太魯閣族的反抗,由於雙方武力相差懸殊,部落死傷極其慘重。1922年,日本當局在花蓮興建左久間神社,包括本殿、拜殿、手水社和鳥居,主祀大己貴命與佐久間左馬太,以紀念其太魯閣戰役的「戰功」。光復後,此神社遭拆除,舊址改名天祥,以文天祥的〈正氣歌〉彰顯抗暴部落寧死不屈的精神。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遠眺花蓮港街 1930年代,花蓮港街。此為靠近港口的民居建築群,顯得鬆散零落,不似花蓮港廳行政中心地帶那般密集與繁榮。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花蓮吉野移民村 1930年代,花蓮吉野移民村之面貌。吉野村的日本移民,主要來自四國德島縣吉野川沿岸的貧窮農民,在日本政府的規畫下以種植菸葉為生。不同於在海外殖民地移民計畫下,日本開拓團大規模前往中國東北,日本政府不但大作宣傳、提供大量配備資源,還幫忙訓練武裝民團,氣勢十分盛大;相比之下,台灣移民的規模很小,較不受重視。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清水斷崖 1930年代,花蓮清水斷崖綺麗的大自然景觀,是台東到花蓮沿海山崖公路的著名地段。清代曾經修建蘇花古道,日本時代中期後開始擴建路面,最早只能供行人通行。1925年再度大規模擴建,將路面拓寬至3.56公尺,總長約120公里,包括9座大型橋梁、14處隧道,於1932年通車,命名為臨海公路,可單線通行小型車輛。光復後,改名蘇花公路,由於地形險峻,使用率不高。1980年代後大幅拓寬路面,強化道路兩旁工事,完成雙線通車,以因應日益增長的觀光人潮。 清水斷崖以大清水溪至石硿仔為最陡峭、落差最大之處,此照片取自日本時代《台灣寫真大觀》。因施工困難,清水斷崖的通車亦被視為重大工程成就,更成為台灣東部奇景之一,令人無限嚮往。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遠眺花蓮港街

1930年代,花蓮港街。此為靠近港口的民居建築群,顯得鬆散零落,不似花蓮港廳行政中心地帶那般密集與繁榮。

花蓮佐久間神社

1930年,花蓮佐久間神社建築,位於今花蓮天祥公園內。佐久間左馬太為第五任日本駐台總督,1874年曾參與攻打台灣屏東排灣族的「牡丹社事件」。1906年接任台灣總督後,開始推出「理藩事業」,全面控制原住民部落居住地,以執行山林殖民開發工作。

1914年,佐久間派出大軍從南北兩路以強大火力鎮壓花蓮太魯閣族的反抗,由於雙方武力相差懸殊,部落死傷極其慘重。1922年,日本當局在花蓮興建左久間神社,包括本殿、拜殿、手水社和鳥居,主祀大己貴命與佐久間左馬太,以紀念其太魯閣戰役的「戰功」。光復後,此神社遭拆除,舊址改名天祥,以文天祥的〈正氣歌〉彰顯抗暴部落寧死不屈的精神。

清水斷崖

1930年代,花蓮清水斷崖綺麗的大自然景觀,是台東到花蓮沿海山崖公路的著名地段。清代曾經修建蘇花古道,日本時代中期後開始擴建路面,最早只能供行人通行。1925年再度大規模擴建,將路面拓寬至3.56公尺,總長約120公里,包括9座大型橋梁、14處隧道,於1932年通車,命名為臨海公路,可單線通行小型車輛。光復後,改名蘇花公路,由於地形險峻,使用率不高。1980年代後大幅拓寬路面,強化道路兩旁工事,完成雙線通車,以因應日益增長的觀光人潮。

清水斷崖以大清水溪至石硿仔為最陡峭、落差最大之處,此照片取自日本時代《台灣寫真大觀》。因施工困難,清水斷崖的通車亦被視為重大工程成就,更成為台灣東部奇景之一,令人無限嚮往。

花蓮港市街景

1940年代,花蓮港市。花蓮舊稱「洄瀾」,清代屬台東直隸州蓮鄉範圍。1909年,日本政府將台東廳分為台東、花蓮港兩廳。1940年,花蓮港街升格為花蓮港市,照片為改制後拍攝,從當年昭和紀念館一帶往西南方眺望。

照片左側遠方的圓頂建築物,為台灣銀行花蓮港支店,再往右邊的四方屋頂,則是花蓮港廳行政中心。照片最右邊極遠處的方形建築是花蓮港驛(舊火車站),再往左邊一點,有著尖塔的大型建築為鐵道處花蓮港辦事處,今之花蓮舊鐵道文化館,乃此照片中唯一留存至今的官廳建築物。

(人文地理考證/何之浩)

馬公觀音亭

1920年代,澎湖馬公觀音亭,為當地代表性的觀音廟,也是澎湖縣境內歷史最久遠的古廟。觀音亭於清初康熙年間興建完成,寺廟規模相當宏偉,惜1884年在中法戰爭期間遭到破壞,寺廟裡面的文物和觀音像皆為法軍所掠奪。

廟前的石獅十分特別,是由糯米漿、石灰以及黑糖水調和砌成的,堅固且長久未損,成為馬公觀音亭的守護指標。廟前可遠眺西嶼,附近有一道玄武岩形成的防波堤阻隔,因此寺廟下方的水池十分平穩寧靜,是戲水的好去處。

花蓮吉野移民村

1930年代,花蓮吉野移民村之面貌。吉野村的日本移民,主要來自四國德島縣吉野川沿岸的貧窮農民,在日本政府的規畫下以種植菸葉為生。不同於在海外殖民地移民計畫下,日本開拓團大規模前往中國東北,日本政府不但大作宣傳、提供大量配備資源,還幫忙訓練武裝民團,氣勢十分盛大;相比之下,台灣移民的規模很小,較不受重視。

《福星台灣》歷史畫冊(4冊)



徐宗懋圖文館於2021年推出史詩巨著《福星台灣》,全套四冊:

1.《台灣原民山海之鄉》

2.《台灣容顏古早時光》

3.《台灣城鄉建築大觀,1860-1960》

4.《台灣物產生態大觀,1860-1960》

每冊定價新台幣3800元,本報讀者優惠價2900元,四冊合購9800元。這是一套典藏的傳家之寶,保存了台灣最珍貴的歷史影像。此購書服務非由《人間福報》經營,意者請聯繫徐宗懋圖文館:

shu4364@ms62.hinet.net

(02)2368-4364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