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全球許多國家發生搶糧危機,台灣擁有數十萬噸公糧白米,以前可以慷慨援外,但最近也喊停。農委會農糧署和社福團體證實,四月起,無法再提供公糧援外,公糧濟貧只能以國內優先。
農糧署官員指出,台灣的稻米產量充裕,一年產量一百多萬公噸,全年有三十萬噸的公糧存糧,因此從九十一年起制定糧食援外作業要點,每年以十萬噸為原則,透過國際人道救援團體或外交部,免費提供給落後國家和友邦濟貧。
去年、前年,農糧署每年釋出了四萬八千公噸左右的白米,運往史瓦濟蘭、海地、尼加拉瓜、印尼、寮國、賴索托等國家賑災濟貧。但今年,農糧署也不得不調整公糧援外方針。
農糧署官員表示,今年一到三月只釋出九千七百公糧援助史瓦濟蘭、海地和尼加拉瓜,但這都是去年核准的申請案,今年四月起,農糧署決定公糧要優先用來安定國內需求,因此已陸續駁回社福團體的申請。
世界展望會台灣分會也證實,台灣公糧援外的確已喊卡,但台灣NGO援助貧窮國家的行動不會叫停。
農糧署表示,今年目前以來,農糧署平均每個月發出一千公噸公糧援助國內弱勢族群,是往年的十倍以上,去年全年也只有一千公噸左右。
農糧署最近已與內政部達成共識,公糧濟貧的對象擴大,除了原本的低收入戶之外,更擴大發放給中低收入老人、身心障礙者及高風險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