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走廊】 福星台灣:台灣城鄉建築大觀 ( 18-14 ) 日本殖民:南部地區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2022.11.18
1644觀看次
字級
台南劇場宮古座 1930年代,台南劇場「宮古座」落成於1928年,位今台南市西門路二段120號,是一間仿東京「歌舞伎座」的建築,除了演出日本戲劇,也可放映電影。建築外觀立面上方,為三座千鳥破風(三角樣式)屋頂,中下方有三座較小的唐破風(圓弧樣式)。劇場內主要的觀劇地板為榻榻米,沒有觀眾椅,需脫鞋跪地,或坐在坐墊上觀賞,對於本島人而言,確實不習慣也不好坐,故坊間以台語諧音稱為「艱苦坐」。 1941年1月,紅遍亞洲地區的影歌星李香蘭(表面是中國人,實為日本人,原名山口淑子),隨主演的電影《冤魂復仇》登台巡迴公演,橫掃台北「大世界館」、新竹「新世界館」、「台中座」、「嘉義座」、台南「宮古座」、「基隆座」以及「高雄劇場」等地,並配合電影在放映中場做三十分鐘左右的演唱,所到之處場場爆滿,轟動一時。 當年,「宮古座」和「台南世界館」、「戎館櫻亭」、「大舞台」並列為台南四大戲院。光復後,宮古座於1946由中影接手,改名為延平戲院,1979年拆掉重建為樓高11層的延平商業大樓。(人文地理考證╱何之浩)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鄉下露天搭台演出的傳統戲 1920年代,鄉間露天搭台演出的傳統戲劇,戲台樸實無華,通常是配合鄉下寺廟寺典活動。傳統戲是台灣民眾主要的文娛生活,舉凡歌仔戲、布袋戲、皮影戲、九甲戲等,均可見於大型祭祀和民俗活動中。歌仔戲因由真人飾演,十分受歡迎。 歌仔戲是台灣本土劇種,不同於福建閩南的傳統戲劇,使用了台灣本地的日常口語和歌謠,演出內容包括中國古典故事和台灣民間典故,有著濃厚漢文化的色彩。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後,警覺到歌仔戲是台灣人傳承中華思想的重要媒介,開始對台灣傳統戲劇的形式和內容進行規範和管制。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福星台灣》歷史畫冊(4冊) 徐宗懋圖文館於2021年推出史詩巨著《福星台灣》,全套四冊: 1.《台灣原民山海之鄉》 2.《台灣容顏古早時光》 3.《台灣城鄉建築大觀,1860-1960》 4.《台灣物產生態大觀,1860-1960》 每冊定價新台幣3800元,本報讀者優惠價2900元,四冊合購9800元。這是一套典藏的傳家之寶,保存了台灣最珍貴的歷史影像。此購書服務非由《人間福報》經營,意者請聯繫徐宗懋圖文館: shu4364@ms62.hinet.net (02)2368-4364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台南鳳凰木大道 1930年代,台南市著名的鳳凰木林蔭大道大正通り(今中山路)。照片拍攝者站在大正公園入口,往鳳凰木大道方向拍照,遠方即台南車站方向。寬廣的道路以當時在位之大正天皇為名,從台南車站至大正公園(今湯德章紀念公園,亦稱民生綠園),道路兩側種植鳳凰木,平時為林蔭大道,到了六月鳳凰花開時,一片火紅豔麗。 日本政府實施城市改造時,大正町道路兩旁滿植鳳凰木,成為市內最普遍的路樹,台南因此曾擁有「鳳凰城」的雅名。後來因拓寬慢快行車車道,鳳凰路樹消失殆盡,如今只見零落四散的鳳凰木孤獨矗立著。(人文地理考證╱何之浩)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台南孔廟大成殿祭孔活動 1920年,台南孔廟的祭孔活動。台南孔廟為台灣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建於明鄭1665年,即明鄭在台灣建立政權的第三年,為東寧王國重建大明王朝禮儀之文廟,建築格局宏大氣派,細部雕工精美華麗。又因為全台童生入學之處,故又稱「全台首學」。後經有清一代至日本時代,建築年久失修,多處殘破老舊。 1918年,日本政府大規模整修孔廟,完工後同時舉行大型祭孔大典。由於孔孟儒學教導忠孝節義,亦為日人所尊祟,因此日本時代,每年秋季的祭孔活動仍然維持不變。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關仔嶺溫泉 1930年代,台南關仔嶺溫泉。日本人盛行泡溫泉,因此在台灣具有溫泉水質的山區開闢溫泉旅遊區,台南關仔嶺即是其中著名的溫泉勝地,照片中為日式的溫泉旅館。當時除了關仔嶺溫泉外,台灣較知名的溫泉還有北投溫泉、礁溪溫泉、火燒島海底溫泉、四重溪溫泉等。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台南運河與清代戎克船 1930年代,台南運河停靠著清代的戎克船,帶著幾許古意。原清代古運河為府城對外水路要道,後因淤積潰堤等問題,日本政府1922年於安平港和永樂町之間開闢新運河,全長3.78公里,寬37公尺,讓外海的中型船隻可以直抵台南市中心,沿途設船渠以供船隻停靠。1927年新運河竣工,成為台南新的風景名勝。光復後,由於淤泥與高雄大港的興起,安平港功能逐漸萎縮,終至封港,台南運河改為觀光河道,成為舉辦龍舟競賽和多種民俗文化活動之地。 照片中的船隻為清代的戎克船,使用風帆為動力,主要是運貨之用,行駛於台灣西岸城市以及台灣與福建間的水運往來。照片顯示,即使到了日治中期後的1930年代,戎克船仍然是重要的水上運輸工具。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台南孔廟大成殿祭孔活動

1920年,台南孔廟的祭孔活動。台南孔廟為台灣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建於明鄭1665年,即明鄭在台灣建立政權的第三年,為東寧王國重建大明王朝禮儀之文廟,建築格局宏大氣派,細部雕工精美華麗。又因為全台童生入學之處,故又稱「全台首學」。後經有清一代至日本時代,建築年久失修,多處殘破老舊。

1918年,日本政府大規模整修孔廟,完工後同時舉行大型祭孔大典。由於孔孟儒學教導忠孝節義,亦為日人所尊祟,因此日本時代,每年秋季的祭孔活動仍然維持不變。



台南劇場宮古座

1930年代,台南劇場「宮古座」落成於1928年,位今台南市西門路二段120號,是一間仿東京「歌舞伎座」的建築,除了演出日本戲劇,也可放映電影。建築外觀立面上方,為三座千鳥破風(三角樣式)屋頂,中下方有三座較小的唐破風(圓弧樣式)。劇場內主要的觀劇地板為榻榻米,沒有觀眾椅,需脫鞋跪地,或坐在坐墊上觀賞,對於本島人而言,確實不習慣也不好坐,故坊間以台語諧音稱為「艱苦坐」。

1941年1月,紅遍亞洲地區的影歌星李香蘭(表面是中國人,實為日本人,原名山口淑子),隨主演的電影《冤魂復仇》登台巡迴公演,橫掃台北「大世界館」、新竹「新世界館」、「台中座」、「嘉義座」、台南「宮古座」、「基隆座」以及「高雄劇場」等地,並配合電影在放映中場做三十分鐘左右的演唱,所到之處場場爆滿,轟動一時。

當年,「宮古座」和「台南世界館」、「戎館櫻亭」、「大舞台」並列為台南四大戲院。光復後,宮古座於1946由中影接手,改名為延平戲院,1979年拆掉重建為樓高11層的延平商業大樓。(人文地理考證╱何之浩)



台南運河與清代戎克船

1930年代,台南運河停靠著清代的戎克船,帶著幾許古意。原清代古運河為府城對外水路要道,後因淤積潰堤等問題,日本政府1922年於安平港和永樂町之間開闢新運河,全長3.78公里,寬37公尺,讓外海的中型船隻可以直抵台南市中心,沿途設船渠以供船隻停靠。1927年新運河竣工,成為台南新的風景名勝。光復後,由於淤泥與高雄大港的興起,安平港功能逐漸萎縮,終至封港,台南運河改為觀光河道,成為舉辦龍舟競賽和多種民俗文化活動之地。

照片中的船隻為清代的戎克船,使用風帆為動力,主要是運貨之用,行駛於台灣西岸城市以及台灣與福建間的水運往來。照片顯示,即使到了日治中期後的1930年代,戎克船仍然是重要的水上運輸工具。



鄉下露天搭台演出的傳統戲

1920年代,鄉間露天搭台演出的傳統戲劇,戲台樸實無華,通常是配合鄉下寺廟寺典活動。傳統戲是台灣民眾主要的文娛生活,舉凡歌仔戲、布袋戲、皮影戲、九甲戲等,均可見於大型祭祀和民俗活動中。歌仔戲因由真人飾演,十分受歡迎。

歌仔戲是台灣本土劇種,不同於福建閩南的傳統戲劇,使用了台灣本地的日常口語和歌謠,演出內容包括中國古典故事和台灣民間典故,有著濃厚漢文化的色彩。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後,警覺到歌仔戲是台灣人傳承中華思想的重要媒介,開始對台灣傳統戲劇的形式和內容進行規範和管制。



台南鳳凰木大道

1930年代,台南市著名的鳳凰木林蔭大道大正通り(今中山路)。照片拍攝者站在大正公園入口,往鳳凰木大道方向拍照,遠方即台南車站方向。寬廣的道路以當時在位之大正天皇為名,從台南車站至大正公園(今湯德章紀念公園,亦稱民生綠園),道路兩側種植鳳凰木,平時為林蔭大道,到了六月鳳凰花開時,一片火紅豔麗。

日本政府實施城市改造時,大正町道路兩旁滿植鳳凰木,成為市內最普遍的路樹,台南因此曾擁有「鳳凰城」的雅名。後來因拓寬慢快行車車道,鳳凰路樹消失殆盡,如今只見零落四散的鳳凰木孤獨矗立著。(人文地理考證╱何之浩)



關仔嶺溫泉

1930年代,台南關仔嶺溫泉。日本人盛行泡溫泉,因此在台灣具有溫泉水質的山區開闢溫泉旅遊區,台南關仔嶺即是其中著名的溫泉勝地,照片中為日式的溫泉旅館。當時除了關仔嶺溫泉外,台灣較知名的溫泉還有北投溫泉、礁溪溫泉、火燒島海底溫泉、四重溪溫泉等。



《福星台灣》歷史畫冊(4冊)



徐宗懋圖文館於2021年推出史詩巨著《福星台灣》,全套四冊:

1.《台灣原民山海之鄉》

2.《台灣容顏古早時光》

3.《台灣城鄉建築大觀,1860-1960》

4.《台灣物產生態大觀,1860-1960》

每冊定價新台幣3800元,本報讀者優惠價2900元,四冊合購9800元。這是一套典藏的傳家之寶,保存了台灣最珍貴的歷史影像。此購書服務非由《人間福報》經營,意者請聯繫徐宗懋圖文館:

shu4364@ms62.hinet.net

(02)2368-4364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