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菩薩像/唐代/絹本設色/莫高窟第17窟出土/法國巴黎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藏 圖/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提供
文/星雲大師
18.回有向空
回向都有一個目標,有目標,就是有限;能將有限變為無限,就是「回有向空」。「空」不是沒有,空才能建設有,例如虛空能包容萬有;我們能照見五蘊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究竟利益一切眾生。空是什麼呢?空是一種正見,能破除迷思、去除障礙;空是一種般若智慧,可以了悟宇宙人生的真道;空還是一種因緣,能成就一切,讓一切和諧存在、彼此無礙;空又像一句彌陀聖號,能代表一切言語,讓一切意義盡攝其中。
回有向空,就像一個聚寶盆,能使我們的功德不但不會流失,反而會愈來愈大、愈聚愈多,利益更多的人,甚至可以廣及法界一切有情與無情,一起同圓種智。因為回有向空,所以「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因為成就了無限,所以「鬱鬱黃花無非妙諦,青青翠竹總是般若」。回向中的奧妙,是不可說盡的。
19.回偏向中
佛陀成道前,曾在苦行林,以麻麥充飢、鵲巢冠頂,過著非人的生活。最後感到極端的修行,只是徒增煩惱,身心疲累,就捨棄了苦行的修行,渡過尼連禪河,接受牧羊女的供養,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悟道成佛。如果沒有捨棄苦行的偏執,回到中道的修行,佛陀還依然能夠成佛嗎?答案應該是否定的。
佛陀有一個弟子,名叫「二十億耳」,向佛陀請示如何修行?佛陀問他過去從事什麼行業?他說擔任琴師的工作。佛陀問:「彈琴時,如果弦太緊或太鬆,結果會如何?」二十億耳說:「太緊會斷,太鬆不響。」佛陀說:「修行也是一樣的,繃得太緊會有壓力,太過鬆懈則會懈怠,求其適中,才能有所成就。」不僅修行,人生也是,太過消極或積極,都非中道,因此需要回偏向中,放下偏執的一邊,提起中道的生活準則,以平常心來做人處事,自然一切圓滿。
20.回人向佛
我常在大眾聚會時,鼓勵大家練習說「我是佛」。很多人就疑惑:「我怎麼會是佛呢?佛都是在殿堂上讓人禮拜的,這樣對佛太不尊重了吧?」其實,佛怎麼會需要我們去拜他呢?佛是人成的,所謂「人成即佛成」,佛的用意,無非是要我們明白:他做得到的,我們每個人一樣也能夠做到;人人都有佛性,只要直下承擔,就能頂天立地,與佛同在。
所以,「回人向佛」就是要信仰「我是佛」,去除掉人的「貪瞋痴」等一切陋習,承認自己有佛心,改用佛的能量、佛的發心來做每一件事情,那麼一切所作,就都是慈悲的佛事;一切所說,就都是柔軟的佛語;一切所思,也都能與清淨的佛性相應了。
(三)回向偈的種類
回向是一種「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利益歸於常住,功德歸於檀那」無私無我的廣大心量。
我們參加寺院道場共修、法會,或往生助念,或是各種功德佛事最後都會有一個回向,將今天所修持的一切善業,回向給自己的家人或法界一切眾生;透過回向和所有大家結緣,也提醒自己要放大心量,發菩提心,在回向中,不斷的增上。以下列舉幾個共修時,可以用到的回向。
1.往生淨土回向偈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2.往生淨土回向偈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3.普賢菩薩發願偈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4.文殊菩薩發願偈
願我命終時,盡除諸障礙,
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
5.大慈菩薩回向偈
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
九品度眾生,威德無窮極。
我今大皈依,懺悔三業罪;
凡有諸福善,至心用回向。
願同念佛人,感應隨時現;
臨終西方境,分明在目前。
見聞皆精進,同生極樂國;
見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
無邊煩惱斷,無量法門修;
誓願度眾生,總願成佛道。
虛空有盡,我願無窮。
虛空有盡,我願無窮。
6.法華經‧化城喻品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7.觀經玄義
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
8.佛光三昧修持法
我今發心,不為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
乃至權乘,諸位菩薩,唯依最上乘,發菩提心,
願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9.佛光四句偈
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
禪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
以上,列舉了各種回向的內容,將這些意義全部集合起來,就是普賢菩薩的「普皆回向」了。從回向中,我們可以從人世間所有的千差萬別中,超越自己、昇華自己,擴及至法界一切有情,使有限成為無限、有礙成為無礙、差別成了無差別,這就是一種法界圓滿的境界。
回向是一種極易受持的法門,在各式各樣的場合當中都可以奉行。譬如:為人消災祈福,我們會回向:「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有人往生了,我們也會回向:「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即便只是早上醒來、起床前,都可以回向:「從朝寅旦直至暮,一切眾生自迴護,若於足下喪身形,願汝即時生淨土。」過完堂,吃飽了,也可以回向:「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飯食已訖,當願眾生,所做皆辦,具諸佛法。」
國際佛光會提倡「人間佛教」的〈佛光四句偈〉回向文:「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此即:四攝妙法的奉行、廣大布施的實踐、諸佛密行的悟入及無量聖財的擁有。能在日常生活中,不管何時何地,言行舉止,起心動念,時時都能與四句偈中的各種善行相應,並將這些功德普皆回向給法界一切情與無情、有緣無緣的眾生,當下就是佛國淨土了。
實踐回向法門,能使行者深刻了解因緣法,而將一切成就歸於大眾,不敢獨享。回向,能使行者去除我執我貪,明白諸法法性本來平等,實無功德可得;因為離執去貪,故而心常清淨,遠離諸毒。所以,修持回向不但成就自己的道業,並且能利益更多人,甚至廣及法界一切眾生,可謂自他兩利,怨親平等。「回向」是佛教極為獨特殊勝的法門,回向的涵意豐富而深奧,凡是修福慧的人,不能不懂得回向。
《勸發菩提心文》說:「金剛非堅,願力最堅;虛空非大,心王最大。」一個人的心量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願力有多堅,力量就有多強。所以學佛修行,首重發心立願。
「普賢十大願」是普賢菩薩在因地修行時所發下的十大願行,以此做為圓滿佛果的修行法門,因此後來的佛教徒,也把「普賢十大願」作為自己的修行目標。
只是一般人所發的願心,常常是只有幾分鐘熱度的「露水道心」,所以無法持久;也就是所謂的「菩提心易發,恆常心難持」。因為凡夫眾生求道的願心不堅、力量不強,所以在修行道上,只要稍微遭遇一些困難、挫折,就容易退失道心,如此怎麼能冀望道業有成呢?因此,現在我們效法普賢菩薩發下十大願心,不只要了解每一願的內容,並且如實去實踐,更重要的是,要像普賢菩薩一樣,所發的是盡未來際永不休止的大願;只要我們堅定信念,不斷的讓自己的願心昇華,終有一天,必能圓滿「自他成就」的無上佛果,這才是普賢菩薩所以發下「十大願」的初衷與目標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