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沈素真
從文組轉進理工科,是小兒子大學畢業後,人生的一個大轉彎。今年夏天,他很幸運的跨越過了這一步。
回想他的求學路,小學一年級下學期,剛出家門口,他停下腳步並且說:「媽,太熱了,我不要上學。」我很驚訝,但沒有惱怒。他年紀還太小,只是孩子單純的想法。靈機一動,提起了他最愛的思樂冰、游泳池和鄉下務農的小舅家,這些經營者都喜愛夏天,不知他懂或不懂,說完故事後,他馬上說:「走,媽我要去上學了。」這樣的轉變,應該是鼓舞發揮了正面的作用。
下課放學回家後,他會抱怨: 「 我不喜歡國文老師,國字的筆畫為什麼那麼多啊!」,因不願寫作業,常常要我陪伴在一旁,這種情形持續到三、四年級,有一次還哭著向他二哥告狀,「媽媽說我不寫功課,就大聲罵我。」,求好心切的我,看到了責備的反效果,從此嘗試放開手。
他的國小成績總保持在五名內,但得從後面算起。小學畢業典禮時,他還很疑惑的問我,為什麼沒有獎狀。
我對孩子的標準,只要品德好,孩子快樂,願意上學就好;之後也因忙於打工,再也沒有任何的要求,他處於完全沒有壓力的求學狀態。
上了國中,放學後,第一件事,把書包放在書桌上,第二件事打開冰箱,再來就是坐在電視機前,直到我下班回家後準備晚餐。上床前坐在書桌的時間,幾乎不會超過十分鐘。
他的求學之路,一向輕鬆愉快,高中聯考的前一晚,問他為什麼沒有念書,還在看電視,他說:「放輕鬆一點,不會的就不用念,還沒念的現在也來不及了。」,第二天早上去考場,就像去郊遊一樣,一副悠然自得的模樣。
放榜後,問他要讀哪一所高中?他回答:「近就好」。結果選擇了鄰近的中正高中,因為不必通勤,走路就可以到,最大的好處是,早上可以睡到七點後才起床。
他不願補習,除了他喜愛的英文。以前對他最大的懲罰,就是不讓他去英文補習班,高一後,他卻主動提及,不再上英文補習班了,我也不以為意。事後我猜想,可能是考慮到我的負擔太重。
大專聯考放榜那一天,問他考幾級分,他說:「現在網路塞車,等三天後再說,反正分數已定,也不用急於一時。」,他的分數,原本可以考上南部的公立大學,但因經濟因素而放棄,選擇離家近,相同科系的台北私立大學。
在他剛上國中時,一個年級有二十五個班,一班約有三十個同學,記得有一天回到家,餐桌上放了一小張紙,順手拿了起來,是一張獎狀,全校前一百五十名,我頓時瞪大了眼睛,不敢置信,再查核一次,地址和名字都正確。
大一起,他已常坐在書桌前;大三時,接到一張段考成績單,竟有一科專業科目是滿分,心想這不愛讀書的人,怎麼會有這種分數,就順口調侃他一下:「你們班,每一個人都考一百分嗎?」從那次開始,我心裡明白,他已經蛻變了,找到屬於他自己的路。
一路過來,沒有過多的叮嚀,靠他自己慢慢摸索和釐清方向,悄悄地轉了好幾個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