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時券」運用範圍廣泛,農務換工、代購都在使用範圍;除了紙本券,東片社區時間銀行推動小組也正研擬App。圖/取自屏東縣社會處臉書
「寶時券」運用範圍廣泛,農務換工、代購都在使用範圍;除了紙本券,東片社區時間銀行推動小組也正研擬App。圖/新華社
【本報屏東訊】「今天我幫你割稻子,明天你幫我採果子。」過去農業時代客庄農忙時,鄰里間的換工文化,隨著人口老化、外流,逐漸式微。屏東縣內埔鄉東片社區一群義工,兩年前發起「時間銀行推動小組」,並在去年發行「寶時券」(寶貴時間之意),重拾人力互助交流,為農村找回美麗風景。
東片社區時間銀行推動小組、計畫召集人姜福慧說,他在雜誌上看到國外時間銀行,理念跟早期農村客家換工精神很類似,2020年東片社區發展協會討論未來發展,漸進式推動「時間銀行」,高齡者不再只是被服務者,也是服務提供者。
姜福慧是時間銀行推動計畫發起人,他找來社區各領域夥伴,組成9人核心小組,討論會員制、組織運作、寶時券發放、寶時券是否給予金錢價值認定等;現階段時間銀行運作透過LINE群組,會員提出需求,記錄內容,團隊也正研擬時間銀行App。
外地人也參與 1年完成86件交易
東片社區時間銀行推行至今近1年,會員有137位,每月平均增加10人,至今有86件提出需求並結案,會員男女比例約1:2。會員不局限東片社區,東片村民占45%;會員有69%來自內埔鄉,第二多是屏東市,外縣市成員來自台北、高雄等。活躍會員約三十多位,約在40歲到70歲間。繳交入會費200元,終身有效,並獲兩張寶時券,推薦親友也可獲得1點寶時券。
姜福慧說,外縣市的會員,有些是父母住在東片村,長輩需要隔壁鄰居陪伴聊天,就可運用寶時券提出。
姜福慧說,要主動創造不同型態的需求,讓會員、寶時券加速流動。他說,他想學英文,會員中有導遊、英文老師,他開出上口語英語交談會話課的需求,隔周的周五上課兩小時,維持至今5個月,每次上課都有6到8名會員參與。
口語英語交談會,老師每次來上課,會員提供1點寶時券給老師,老師藉由語文專長,賺取寶時券。上英文課的會員有不到20歲的年輕人,也有七十多歲退休公司老闆。
時間銀行熱門服務還有小農產品自銷,姜福慧說,水果盛產期,農產主人以水果交易寶時券,改天也可以用寶時券換取惜物市集的二手物件,或招募短期義工協助農事。姜福慧曾將農場榴槤蜜透過寶時券換出,一下就換光光,有會員跟他說:「下次能不能用預購?」
供需項目多元 觀賞魔術也能賺點
也有農忙時,老人家採收作物後需要人力幫忙處理,開出需求,兩個小時給3張寶時券。較常見的服務還包括,代購跑腿,例如搭乘採買便車,到大賣場代購等;也有會員學習魔術才藝後,在時間銀行開出需求,邀請觀眾看她變魔術,就給1張寶時券。
屏東大學社會發展系助理教授陳馥瑋,也是時間銀行會員,她觀察,東片社區時間銀行項目有農務換工、老人家接送、代購服務,最多仍是以物易物、換農產品,近期也有技能專業交換,如開設維修小家電課程。
陳馥瑋說,時間銀行雖然是歐洲的概念,但在鄉村推行時,跟長輩說是農村換工精神,長輩很快就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