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譯第五冊《佛法真義》,由跨國團隊集體創作。圖/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提供
【人間社記者黃馨玉大樹報導】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國際中心翻譯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著作《佛法真義》英文版第五冊(Buddha-Dharma: Pure and Simple Vol. 5)──「佛教常識篇」,已於十月問世,藉由五十五個篇章,帶領讀者探討古今社會,釐清民眾對佛教的理解與知識之偏差與誤解,並引領讀者建構新的認知。
穿越古今 回歸佛陀本懷
英譯《佛法真義》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帶領國際中心知桐法師等美、英、澳、台、比利時、新加坡、馬來西亞等七個國家地區的青年翻譯團隊完成,翻譯人員遍及四大洲,展現出超越地域與國界的集體創作精神。
星雲大師指出,懂得佛陀的心,才能真正懂得佛法。《佛法真義》第五冊淺顯易懂,以生動、生活的方式,講述從佛陀到六祖惠能大師,乃至二十世紀至今的在家菩薩行誼,例如:在〈佛陀會生氣嗎?〉中,表述佛陀對弟子「恨鐵不成鋼」的愛護之心;〈佛陀十難〉則說明因果業報不能逃避,因為就連成道的佛陀,亦須承擔過去行為種下的果報。
〈六祖大師不識字嗎?〉、〈為神秀禪師定位〉、〈頓漸平等〉三篇,不僅襯托《六祖壇經》的文學價值,亦肯定神秀禪師的成就,並彰顯頓漸兩種法門的重要。星雲大師強調,頓悟漸修皆是修行法門,故應「頓漸一如」,不可互較高下。
〈當代菩薩〉、〈趙樸初菩薩〉、〈楊仁山菩薩〉則帶領讀者回到近代,認識引領當代佛教由衰轉盛的在家居士,其中不乏以詩會友、為佛教仗義疏財者,他們皆對上世紀的佛法傳播,作出重大貢獻。
而在修持方面,〈四威儀〉、〈合掌〉、〈過午不食〉等篇章,深入淺出的討論佛門行儀內容及其深意,釐清後人的誤解,並強調在現代生活中的運用;〈神明〉、〈土地公〉、〈菜姑與師姑〉則從佛教的角度,簡述民間宗教與佛教的差異,從中展現佛教的包容與平等。
預計6冊 完整版明年推出
本冊涵蓋部分中華文化特有詞彙,因此當遇上英語無相對應詞彙、中文有豐富意涵或作為雙關語時,皆採用音譯,另外加上其中文寫法及逐字解意,並於附錄中詳盡說明,讓非華語人士跨越文化隔閡,更能了解文章意涵。
《佛法真義》英譯本預計出版六冊,橫跨佛教義理、思想、佛教常識及行事等主題,探討社會及信仰議題,帶領讀者透過人間佛教視角,建立積極樂觀的態度,成為擁抱生命、解決生死、落實生活的佛教行者,完整版譯本預計二○二三年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