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北京在台海的軍事動作頻頻,相對的華府則展開新一波晶片戰,雙邊針對台灣的對峙局勢持續升高,讓有識之士深感憂心。包括前白宮官員在內的華府五大「中國通」聯合投書「外交事務」期刊,建議避戰之道。
期刊網站十三日登出「如何避免台灣發生戰爭」(How to Avoid a War Over Taiwan)的聯名文章,撰文者包括小布希政府時期的亞太副助卿柯慶生、麻省理工學院安全研究計畫主任傅泰林、華府智庫「日耳曼馬歇爾基金會」亞洲計畫主任葛來儀、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系教授黎安友、康乃爾大學教授白潔曦。
美放棄戰略模糊 催化對立
文章指出,美國若要做到「有效威懾」,必須要有「可信的威懾」和「可信的保證」,但現階段這兩項要素已經失衡,且美國要威懾的對象不只中國,還有台灣。
在俄國入侵烏克蘭後,愈來愈多的美國專家和官員呼籲美國視台灣為獨立國家,放棄長期以來的「戰略模糊」,轉向「戰略清晰」,包括在台常態性大量駐軍,宛如組成軍事同盟,形同無條件承諾在中國犯台時美國會出兵保衛台灣。
文章點名前國務卿龐培歐與前國安顧問波頓。龐氏呼籲華府正式承認台灣是主權國家、波頓則主張在台駐紮大量美軍、或是國會的「二○二二台灣政策法」原先要求白宮將台灣指定為「非北約主要盟友」。
文章認為,這些主張好比提供未來的台灣政治人物一張空白支票,認為美國會無條件防衛台灣,因而追求法理上的獨立。如果真的這樣做,不但不會減少中國大陸武力犯台的風險,反而增加台海爆發衝突的機率,因為華府減弱了對中國大陸的保證。
專文主張,要避免台海戰爭,台、美、中三方都有不可跨越的紅線。台灣在最低程度不可宣布獨立;華府不可承認台灣獨立或與台灣恢復邦交;北京不可武統台灣。
光是讓三方知道跨越紅線的後果還不夠,必須獲得不跨越紅線絕不會嚴重損害其利益的保證。美中台間這種「三角威懾」(Triangular deterrence )四十多年來成功維繫台海和平,但是日漸升高的緊張關係,使得這種微妙三角關係變得脆弱。
美國目標 是台海和平穩定
中國的威脅和保證也失衡。台灣不走向獨立、或不與中國永久切割,能得到什麼回報?中國大陸沒有對台灣提供什麼保證,大陸雖未明定統一最後期限,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統一台灣視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實現這個夢的期限是中共建黨百年那一年,二○四九。
美國則在威脅和保證的可信度上都降低了。過去,美國多屆政府都堅持「一中政策」,只要中國不對台動武,美國不會支持台灣獨立、也不會有美台共同防禦或建交之類的舉措。華府現在當局的說法則是「美國支持台灣永久與中國大陸分離」,這讓北京憂心等待和平統一的結果可能是永遠失去台灣。
只有可信的威脅,不足以防止戰爭。文章指出,美國必須恢復可信的保證,「確保台灣和中國政府都明白,美國的目標不是台灣獨立,而是台海和平穩定」。
文章最後再次強調,「威脅」和「保證」都是「有效威懾」的要素。削弱了保證,台海爆發衝突的可能依然只增不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