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回顧逝者的種種
這是個重要的歷程,藉著回顧悼念逝去的親人在自己生命中走過的足跡。
親人活生生的在身邊或是天人永隔,是完全不同的存在型態。前者不只觸摸得到、聽得到、感受得到,還互相牽動與影響。後者卻無聲無息、感受不到一絲氣息與溫度,只能依靠記憶搜索曾經領會過和親人相處的喜怒哀樂。
親人從活生生存在到徹底消逝,這中間需要很大的調適,許多兩人之間的互動、角色與生活習慣都受到嚴重摧毀,需要重新建構。
為了找到新的生活型態,適應新的角色,喪親人要付出許多的心力面對挑戰與困難。原本依賴、倚靠、支取、託付的,都一去不復返。
陪伴喪親人回顧逝者種種便是陪喪親人調適混亂與悲傷。回顧過去與逝者相處的歡喜悲傷、回顧對逝者的懷念、回顧逝者的重大事件、回顧對自己極具意義的事,都在表達對一個生命的在乎。經由回顧,在心裡一點一滴的整理心情,一點一滴的接受逝者已離開自己,一點一滴的學習新的角色與責任。
這是喪親人必須走過的歷程,沒有人能省略。所以陪伴喪親人談談回憶、談談逝者的人生,可以讓喪親人不那麼孤單,也可以體會到人間仍有溫暖。
表達自己的感同身受
要能貼近喪親人的心,讓喪親人的心軟化,關懷者可以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人在壓力、受創中,會經驗相似的感覺,如:驚訝、害怕、擔心、不敢相信。因此,對喪親人表達自己聽聞消息時的感受,能和喪親人產生共鳴。
當你表達猶如感同身受般的感覺,能使喪親人的情緒獲得認可。
「一切發生得太突然,叫人難以相信。」
「我感覺心情很混亂,不知該怎麼反應?」
「失去這麼親近的人,多令人傷心難過。」這些感同身受的話,不只貼近也安慰了喪親人,讓喪親人知道他的感受是真實的,沒有對錯之分,也不是不夠堅強或情緒處理能力不好。
和喪親者的心境有了共鳴,關懷喪親者便能進入重要的任務─重整逝者在心裡的位置:回顧與整理。
(作者為馬偕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 蘇絢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