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中小學教師年齡結構持續「老化」,年輕老師進不來,「新陳代謝」惡化擴大。根據教育部統計,台灣近十年教師年齡結構,一○○學年高中以下有五成老師年齡在四十歲以下,但十年後,一一○學年度四十歲以下教師比率剩不到三成,尤其三十歲以下的年輕老師更占不到一成;五十歲以上的老師則是從百分之十上升至百分之二十七。
全教總理事長侯俊良表示,年金改革延後退休並減少給付導致教師退休意願降低、少子女化現象使專任教師職缺大幅減少,導致資深的不願意退,年輕老師又多為代理職,還得常年年換校。整體而言,校園師資結構必須「老中青」互補,校務經營才可長可久。
老師年紀大不好嗎?全國中小學校長協會、新北市新莊國小校長張信務表示,資深教師經驗豐富,留在教學現場,也能穩定教學,讓學生學習能按部就班。比較吃力則在於,近十年教學現場大量使用資訊科技,甚至要線上、實體混成教學,上了年紀的老師有時顯得力不從心,資訊能力也有待提升。
全教總文宣部主任羅德水也說,資深教師優點是教學經驗豐富,但體能隨年紀增長而下降,沒辦法再跟著小朋友跑跑跳跳,勢必會連帶影響課程品質;年輕老師雖有活力熱忱,教學經驗仍在累積。他認為,校園師資結構必須「老中青」三代互補,校園生態才能多元活潑。
二○一三年曾委託民調機構調查,結果有八成五希望中小學導師小於五十五歲,七成三認為中小學教師最佳工作年齡是五十五歲以下。全中教秘書長許麗吉則說,教學專業是靠時間累積而成,資深教師教學一定比較扎實,挫折忍受度也高;年輕教師優勢在於創新,且對新事物接受度高,尤其對於教育改革接受度、適應度往往也比資深老師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