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新物種 大自然添新面孔 文/程憲 |2022.09.25 語音朗讀 232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波巴葉猴 圖/WWF海參的新親戚 圖/NOAA新種巨型海蟑螂 圖/WWF圖/123RF帶角的樹蜥蜴 圖/WWF蠑螈 圖/WWF先導板蟹蛛 圖/WWF新疆發現會走路的鱧魚 圖/WWF新物種海棉 圖/NOAA 文/程憲 大湄公河物種豐富今年WWF所列出的大湄公河地區224種新物種,包括在緬甸中部偏遠死火山「波巴山」陡峭山坡上,發現了「波巴葉猴」,這也是新物種中唯一的哺乳類動物。該報告強調,有必要保護該地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與棲息地。所謂大湄公河地區包括:越南、柬埔寨、寮國、泰國、緬甸,而湄公河地區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是老虎、亞洲象、中南大羚(saola,極其稀有,又稱為「亞洲獨角獸」)等數千種物種的家園。比對基因找到新種波巴葉猴(Popa langur)著名特徵是灰色毛皮、眼睛附近有形似眼鏡的斑塊、朝前的鬍鬚。而其之所以被證實是新物種,主要是依據新近拍到的影片及收集到的骨頭,與100多年前收集的標本做基因比對,進而確認其為新物種。長期以來,科學家根據緬甸野生猴子糞便提取的DNA,懷疑緬甸可能有新的靈長類物種,但始終難以找到證據證明。因此當最近找到新猴骨,科學家轉而研究保存於英國倫敦、荷蘭萊登、美國紐約、新加坡等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歷史標本。一經發現就已瀕危結果對比倫敦自然史博物館所保存1913年收集到的猴子標本,及2018年WWF與國際野生動植物保護組織合作,以相機捕捉到的波巴葉猴影像,再比對基因後取得證實,曾在緬甸中部廣泛分布的波巴葉猴,在地球上至少已存在100萬年,至今猶在。不幸的是,波巴葉猴如今僅剩少數群體約200~250隻倖存,大多棲息在波巴山的野生動物保護區,因此一經宣布為新物種,就直接名列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上的極度瀕危物種。人類所知仍然有限至於WWF本次發布的其他新物種,還包括數十種新發現的爬蟲類、蛙類、蠑螈、魚類……等及155種植物,包括在寮國發現的唯一已知的多肉竹子。WWF也表示,包括這份最新名單在內,科學家從1997年以來,已在大湄公河區發現超過3000種新物種。事實上,儘管人類不斷向熱帶森林與其他野生地帶擴張,但大湄公河地區的大部分地區仍然鮮少有人探索,每年都會在這個地區發現數十種新物種。往年也曾在亞馬遜雨林「每兩天發現一新物種」。此外,更有海洋科學家在廣大的海洋中,陸續發現前所未知的新物種。海底生物千奇百怪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一個研究團隊,利用遙控潛水艇,在太平洋中部的克拉里昂-克利伯頓斷裂區的海底平原探索,成功採集了55個底棲生物的標本,其中有39種屬於從未見過的品種,包括「橡皮糖松鼠」(Gummy squirrel)、與水母同科的海洋生物、與蜈蚣同科的無脊椎動物,以及多種珊瑚等。這些物種大部分在超過4800公尺深的海底被發現,2種在4125公尺深的一處斜坡中發現,其餘17種在水深3095至3562公尺間被發現。較為特別的一種「橡皮糖松鼠」,則在5040公尺深的海床被發現;另一種紫色海參有16隻觸鬚和一列圓圓的腳。凝膠狀海底熱氣球克拉里昂-克利伯頓斷裂區橫跨夏威夷和墨西哥之間,寬達5000公里,最深處約為5500公尺,是世界上最大的未開發稀有礦物和金屬地區之一,包括錳、鎳、銅和鐵,所以自1950年發現以來,一直是各方研究的焦點。研究人員希望這些重要的生物多樣性,可為海底採礦活動相關的決策提供資訊。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NOAA)團隊2020年12月也發表報告,在波多黎各附近的Guajataca海溝海域、約3900公尺深處,發現3個形似深海「熱氣球」的軟體動物個體,並利用遙控探測機械人的超高清攝像機,清楚拍得很多不足1毫米的凝膠狀物種(微細特徵都拍得清楚),但由於水太深,團隊未能採集樣本。全新發現有待證實團隊在報告中指,由於能從片段辨識出獨特特徵,相信見到的屬於全新櫛水母 (Ctenophores),並將之命名為Duobrachium sparksae。從遠處看,D. sparksae最顯著特徵是其氣球狀、約6公分的身體,帶有兩條長36~50公分的觸手。考察期間,團隊更發現其中1個個體,似乎曾用該兩條觸手將自己固定在海床上。雖然牠們的中文稱為「櫛水母」,但實質與水母無關,是來自另一個獨立的刺胞動物門(Cnidaria);而且櫛水母的神經發育及運作模式,也與水母不同。亞洲新物種 更多元2022版中國生物物種名錄,較2021版新增10343個物種及種下單元,其中動物界脊索動物門的哺乳綱、爬行綱、兩棲綱共新增279個物種,節肢動物門昆蟲綱新增7498個物種,蛛形綱新增119個物種。其中較特別者如:浙江省麗水市政府於去年初,在百山祖國家公園內溪溝中,發現發現一種叫聲奇特的兩棲動物,並將其命名為「百山祖角蟾」。此角蟾對水質和植被有著嚴苛要求。隨後5月初,中國中科院動物研究所蜘蛛研究員林業傑,再於新疆喀什及中國雲南西雙版納地區,發現4新物種隆頭蛛,並將其分別命名為李時珍隆頭蛛、邦喬飛雲斑蛛、姜文雲斑蛛和羅琦美蒂蛛。在此之前,周杰倫的「范特西」也曾被發現者命名於新種三葉蟲。近年台灣發現的新物種,包括5種魚市中俗稱「牛舌」或「龍舌」的「無線鰨」(類似比目魚),還為原本家族多達40屬770種的沙蠶,再添8種沙蠶新物種。新加坡與印尼研究團隊則在2018年,發現一種外貌如星際大戰「黑武士」、長50公分的14足生物,認證為新品種海蟑螂。這種體型僅次於「大王巨足蟲屬」的等足動物,長相雖貌似陸地的蟑螂或鼠婦,實際上與螃蟹、蝦子等海生動物關係更近。 前一篇文章 完美「狗拓」照 吸引20萬網友熱議 下一篇文章 【特搜啟示】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3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6【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7【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10社論--國民黨該反省2025.04.2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交通噪音 使黃鶯變成憤怒鳥樽海鞘 海中小果凍 暖化新救星加拉巴哥群島 物種之島 作者其他文章葉哲邑 為糖尿病人研發健康食材未來5年 資通訊人才需求大增2022 野生虎數量有望翻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