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林衡道 撰文/邱秀堂
宜蘭平野,農產、畜產之豐富,聞名全省。大正十二年(一九二三)宜蘭線鐵路開通之前,這麼豐富的物產無法外銷,只好盡量自己消費,也因此養成宜蘭人大吃大喝的習慣。從前宜蘭人宴客開出三十六道菜,是很普通的事,並不算稀奇。
但再怎麼大吃大喝,還是消化不了,因此,宜蘭人在貯藏食材方面非常有一套,如名產鴨賞、膽肝都是醃製品,此外還有蜜餞如金柑、李仔糕等等。
鐵路開通之後,宜蘭豐富的物產開始暢銷至基隆、台北。如今自台北前往宜蘭十分方便,有濱海公路及其他多條支線,尤其自南港穿過隧道的北宜高速公路開通後,宜蘭可說已成為台北近郊。
清朝初期,自台灣北部的都市如新莊、艋舺前往今宜蘭,最早都是乘船從海上進出。嘉慶元年(一七九六),漳州人吳沙率群眾前往宜蘭拓墾,也是從今新北市貢寮區的澳底乘船,然後於今日宜蘭縣頭城鎮的烏石港登陸。
吳沙到達目的地以後,深感需開鑿一條陸上的道路,乃商請林本源始祖林平侯斥資建設一條三貂嶺路,自雞籠(基隆)附近經猴洞(猴硐)、雙溪而至貢寮,然後翻過草嶺到達東岸的大里簡,即今天宜蘭縣大里天公廟旁。
清同治六年(一八六七),總兵劉明燈以兵工整修這一條山路,自新莊到三貂嶺步行就需要兩天,再前往宜蘭,步行也要兩天乃至三天。當時劉明燈經過草嶺,在最高處以草書立一石碑,俗稱「虎字碑」。如今上列各段古道,都已成為觀光旅客假日遊賞的好去處。
清光緒元年(一八七五)設台北府,始有「台北」這一地名。日治時期,三貂嶺路已經荒廢。從台北前往宜蘭方向的旅客,必須在南門搭乘以人工推進的「台車」,行駛輕便鐵路至新店,然後步行翻越山嶺在坪林過夜,翌日始能到達宜蘭海濱。
這條山路,日治末期拓寬為黃土公路,光復後改良為柏油路,也就是今天的「北宜公路」。如今北宜公路外側尚留有一條古街,正是從前旅客過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