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走廊】福星台灣:台灣城鄉建築大觀(18-5)日本殖民:台北市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2022.09.16
1713觀看次
字級
台北霧裡薛圳 1920年代末,霧裡薛圳第二支線水道,大致與今天的新生北路並行。景美溪原名霧裡薛溪,清代乾隆年間,一群墾戶集資由霧裡薛溪引水興建灌溉渠道,範圍涵蓋台北盆地南側與西側的田地,開渠時間早於瑠公圳。其第二支線水道穿越今天的溫州街,經過師範大學,大致與新生北路並行。 1901年,總督府將霧裡薛圳、大坪林圳和瑠公圳均列為「公共埤圳」。1907年,更一起併入「瑠公水利組合」進行統一管理、整合規畫和修建,以利灌溉功能,霧裡薜圳因而常誤為瑠公圳。此外,特一號排水溝因有一段與霧裡薛圳相鄰,也常被誤認為瑠公圳。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始政四十周年台灣博覽會」之公會堂周邊環境整治工程 1934年,台北公會堂(今中山堂)前右側廣場,為搭建「始政四十周年台灣博覽會」的場館(第一會場),開始進行周邊整地工程。前方路邊簡陋的平房為建築工寮,拍照處的右手邊,後來搭建了鐵道館,並在圖右通往榮町通(今衡陽路)的路口,設立第一會場的入口。 圖右遠方米白色建築,為台北電話交換所,該所為全台首棟鋼筋混凝土建築,後來改建大樓,現為兆豐銀行;隔壁為台北信用組合(今合作金庫),至今仍屹立原處;中間遠方高樓為菊元百貨大樓(今國泰世華銀行)。其餘大都為民宅。 (人文地理考證╱何之浩)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台北西城南三線路圓環 1930年代,台北城西城南三線道交會處的圓環,位於西門橢圓公園之南,今愛國西路與中華路交會處,但圓環已不存在。照片右側為今愛國西路,左側為今中華路,正中為陸軍官舍,右側遠方為總督府(今總統府)右後方。 (人文地理考證╱何之浩)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台北西側三線路 1930年代,台北巿西側三線道,即北門往西門方向望去,為今中華路北段。前方為拆除台北府城西門後所興建的橢圓公園,中間豎立了第四任民政長官祝辰巳的銅像。照片中的三線路為原台北府城西側城牆的位置,橢圓公園東側的榮町以及西側的西門町,為台北最繁榮的商業街,光復後三十年間依然如此。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台北特一號排水溝 1935年左右,台北巿堀川通(今新生北路)一帶。堀川,又稱「特一號排水溝」,是台北市在日本時代開闢的水渠,兼具防洪和排水的功用,從台北帝國大學西側直到基隆河口。興建於1933年,其兩側闢有道路,為堀川通,堀川流經的地區則稱為堀川町。由於鄰近瑠公圳,常被誤認。後來,堀川通改名為新生南北路,排水溝也改為地下水泥箱涵。照片遠方有煙囪,為基隆河南岸的磚廠,自清代即有。(人文地理考證╱何之浩)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福星台灣》歷史畫冊(4冊) 徐宗懋圖文館於2021年推出史詩巨著《福星台灣》,全套四冊: 1.《台灣原民山海之鄉》 2.《台灣容顏古早時光》 3.《台灣城鄉建築大觀,1860-1960》 4.《台灣物產生態大觀,1860-1960》 每冊定價新台幣3800元,本報讀者優惠價2900元,四冊合購9800元。這是一套典藏的傳家之寶,保存了台灣最珍貴的歷史影像。此購書服務非由《人間福報》經營,意者請聯繫徐宗懋圖文館: shu4364@ms62.hinet.net (02)2368-4364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台北小南門街 1930年代,台北市小南門街(今延平南路中山堂以南路段)的尾端,照片左側為步兵第二大隊兵營,中右側為兩側城垣已拆除的小南門。小南門,正式名稱為重熙門,取其「盛世興隆,光輝普照」之意,清光緒十年(1884)完工。位於今台北市延平南路與愛國西路口,建立之初作為台北城內通往板橋、中和的孔道,城內連接小南門街。 總督府拆除台北城垣、城郭和西門時,將小南門規畫為圓環綠地。雖然保存了小南門、南門、東門和北門等四座城門,不過仍拆除了北門和北門的甕城。1966年,中華民國政府將小南門城樓改建為更華麗的廊柱型風格。(人文地理考證╱何之浩)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台北龍山寺的本島人市集 龍山寺位於台北淡水河岸的艋舺地區,為早期泉州三邑人聚居地,最早於乾隆年間興建此寺。由於香火鼎盛,歷年增修中更見宏偉華麗,日治時期,龍山寺已成台北著名觀光名勝,甚至被製成多種旅遊明信片。此照片由日本遊客攝於1930年代,不同於明信片畫面的清淨無瑕,它捕捉到了本島人市集的真實狀態,頗具文獻價值。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台北龍山寺的本島人市集

龍山寺位於台北淡水河岸的艋舺地區,為早期泉州三邑人聚居地,最早於乾隆年間興建此寺。由於香火鼎盛,歷年增修中更見宏偉華麗,日治時期,龍山寺已成台北著名觀光名勝,甚至被製成多種旅遊明信片。此照片由日本遊客攝於1930年代,不同於明信片畫面的清淨無瑕,它捕捉到了本島人市集的真實狀態,頗具文獻價值。

台北小南門街

1930年代,台北市小南門街(今延平南路中山堂以南路段)的尾端,照片左側為步兵第二大隊兵營,中右側為兩側城垣已拆除的小南門。小南門,正式名稱為重熙門,取其「盛世興隆,光輝普照」之意,清光緒十年(1884)完工。位於今台北市延平南路與愛國西路口,建立之初作為台北城內通往板橋、中和的孔道,城內連接小南門街。

總督府拆除台北城垣、城郭和西門時,將小南門規畫為圓環綠地。雖然保存了小南門、南門、東門和北門等四座城門,不過仍拆除了北門和北門的甕城。1966年,中華民國政府將小南門城樓改建為更華麗的廊柱型風格。(人文地理考證╱何之浩)

「始政四十周年台灣博覽會」之公會堂周邊環境整治工程

1934年,台北公會堂(今中山堂)前右側廣場,為搭建「始政四十周年台灣博覽會」的場館(第一會場),開始進行周邊整地工程。前方路邊簡陋的平房為建築工寮,拍照處的右手邊,後來搭建了鐵道館,並在圖右通往榮町通(今衡陽路)的路口,設立第一會場的入口。

圖右遠方米白色建築,為台北電話交換所,該所為全台首棟鋼筋混凝土建築,後來改建大樓,現為兆豐銀行;隔壁為台北信用組合(今合作金庫),至今仍屹立原處;中間遠方高樓為菊元百貨大樓(今國泰世華銀行)。其餘大都為民宅。

(人文地理考證╱何之浩)

台北西側三線路

1930年代,台北巿西側三線道,即北門往西門方向望去,為今中華路北段。前方為拆除台北府城西門後所興建的橢圓公園,中間豎立了第四任民政長官祝辰巳的銅像。照片中的三線路為原台北府城西側城牆的位置,橢圓公園東側的榮町以及西側的西門町,為台北最繁榮的商業街,光復後三十年間依然如此。

台北西城南三線路圓環

1930年代,台北城西城南三線道交會處的圓環,位於西門橢圓公園之南,今愛國西路與中華路交會處,但圓環已不存在。照片右側為今愛國西路,左側為今中華路,正中為陸軍官舍,右側遠方為總督府(今總統府)右後方。

(人文地理考證╱何之浩)

台北霧裡薛圳

1920年代末,霧裡薛圳第二支線水道,大致與今天的新生北路並行。景美溪原名霧裡薛溪,清代乾隆年間,一群墾戶集資由霧裡薛溪引水興建灌溉渠道,範圍涵蓋台北盆地南側與西側的田地,開渠時間早於瑠公圳。其第二支線水道穿越今天的溫州街,經過師範大學,大致與新生北路並行。

1901年,總督府將霧裡薛圳、大坪林圳和瑠公圳均列為「公共埤圳」。1907年,更一起併入「瑠公水利組合」進行統一管理、整合規畫和修建,以利灌溉功能,霧裡薜圳因而常誤為瑠公圳。此外,特一號排水溝因有一段與霧裡薛圳相鄰,也常被誤認為瑠公圳。

台北特一號排水溝

1935年左右,台北巿堀川通(今新生北路)一帶。堀川,又稱「特一號排水溝」,是台北市在日本時代開闢的水渠,兼具防洪和排水的功用,從台北帝國大學西側直到基隆河口。興建於1933年,其兩側闢有道路,為堀川通,堀川流經的地區則稱為堀川町。由於鄰近瑠公圳,常被誤認。後來,堀川通改名為新生南北路,排水溝也改為地下水泥箱涵。照片遠方有煙囪,為基隆河南岸的磚廠,自清代即有。

(人文地理考證╱何之浩)

█《福星台灣》歷史畫冊(4冊)



徐宗懋圖文館於2021年推出史詩巨著《福星台灣》,全套四冊:

1.《台灣原民山海之鄉》

2.《台灣容顏古早時光》

3.《台灣城鄉建築大觀,1860-1960》

4.《台灣物產生態大觀,1860-1960》

每冊定價新台幣3800元,本報讀者優惠價2900元,四冊合購9800元。這是一套典藏的傳家之寶,保存了台灣最珍貴的歷史影像。此購書服務非由《人間福報》經營,意者請聯繫徐宗懋圖文館:

shu4364@ms62.hinet.net

(02)2368-4364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